讓舊書新友喜相逢
2025-04-10 10:39:05?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在北京、上海,以古舊書交流為主題的文化活動精彩開展;線上平臺,二手書交易的熱度持續升溫……一本本古舊書籍,泛著歲月浸潤的紙墨幽香,不僅吸引著眾多資深藏書愛好者的目光,也悄然叩開年輕一代的心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書香是一種氛圍。”中國人素來敬惜字紙,愛書、藏書之風深深植根于文脈之中。今天,人們對古舊書籍的青睞,既是一種血脈傳承的文化自覺,也是文海拾遺的交流意趣。“仰名同舊識,為樂即新知。”故紙雖舊,但知識常新。捧起一本舊書,猶如結交一位新的朋友。對于愛書之人而言,泛黃紙頁間流轉著故人筆意、豐富知識,翻閱間就完成了跨越時空的精神交流。日常淘書的意外之喜也在其中:書中的每一條劃線、每一處筆記,都彰顯著不同讀者“有感于斯文”的同頻共振;名家題跋、收藏印章,更是以書為媒、見字如面,引發藏書愛好者的精神共鳴。 促進古舊書交易,讓更多舊書新友喜相逢,是踐行綠色環保閱讀理念的生動實踐。但對一個小眾行業來說,如何突破圈層、拓展新客是不小挑戰。近年來,借助網絡營銷的新機遇,古舊書的流通渠道被盤活,古舊書市場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在孔夫子舊書網上,古舊書年交易3000萬冊、交易額12億元;我國第一家國營古舊書店中國書店,走進直播間推廣古舊書籍,實現銷售途徑多元化;二手書交易平臺多抓魚,開發了回購、消毒、翻新、封裝、定價等圖書二手循環服務,每年可循環圖書約600萬冊……各式各樣的線上交易平臺,打通古舊書的“來路”與“去處”,暢通二手書循環利用的服務鏈條,促成“讓舊書找到新知己,從舊書獲取新知識”的雙向奔赴。如今,線上二手書交易已超越單純的商品流轉,成為文化交流、社群聯結與商業模式創新的綜合載體。 在古舊書交易走向“云端”的同時,街頭巷尾的二手書店、熙攘熱鬧的舊書市集里,同樣上演著一場場人與書的美妙邂逅。北京地壇公園、報國寺等依靠自身文化知名度,吸引眾多書商參展古舊書市,并通過古籍修復、木板拓印等非遺體驗活動,進一步提高書市的互動性、吸引力。上海舉辦的“淘書樂”舊書市集,打通了線上收購和線下展銷兩條路徑,并配套開展專題展覽、文化講座等,打造了一系列備受好評的文化品牌。這些創新形式,讓古舊書籍更具活力地走進人們的文化生活,為書市、書店等傳統文化景觀,找到了生動又不失厚重的打開方式。 也有人疑惑:隨著數智時代加速到來,實體書店、新書出版等尚且面臨不小壓力,為何還要提倡古舊書籍的交易流通?從個體角度來看,一本本古舊書,恰恰在信息碎片化、快餐化的當下,提醒著每個人應以高度自覺的“讀者意識”來對抗信息繭房、算法投喂,更積極、更自主地實現“開卷有益”。從社會角度來看,歷經大浪淘沙、去蕪存菁留存下來的古舊書,是重要的文化資源,推動古籍保護、舊書循環,讓它們在歲月流轉中持續散發魅力,是書香的傳遞,更是對文化的傳承。 如今,越來越多活動促進“舊書新知”,但古舊書行業如何跟上新潮流,仍亟待破題。多措并舉、線上線下結合,讓越來越多有價值的古舊書籍更好流通,培育更多舊書“新受眾”,這場以舊“煥”新的文化活動,必將不斷拓展全民閱讀的增量空間,為書香社會建設注入更多活力。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