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讓AI代寫論文
2025-04-07 09:23:10? ?來源:河南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忽如一夜春風來,世間遍地用AI。你用AI寫一篇短文自娛自樂,我讓AI出一條方案協助工作,多是由AI出出主意潤潤色,倒也無可厚非。 但當大學生、研究生用AI來寫學術論文呢?最近,西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官宣,將啟動檢測畢業論文AI率。據報道,國內還有高校為畢業論文中AI的使用情況劃出了紅線,比如內容AI疑似率不準超過40%等。 總之,我們與AI同行的學術之旅,已經蹣跚起步,亟須在工具便利與人文思考之間尋求可貴的平衡,在創新探索與本質屬性之間進行深度的思考。 AI亦師亦友,應當攜手共進。得益于技術進步,AI迭代速度越來越快,隨著DeepSeek一鳴驚人,我們仿佛在一夜之間便迎來了全民AI時代。有學生用AI輔助編程,有學生用AI補短板后專攻創意,有學生文思枯竭的時候用AI打開思路,與AI的廣博相互激發、相得益彰。但是,無論AI是良師還是益友,終究無法取代主體的創造性勞動。春風春雨都有了,地還得人來耕,最終還得靠自己真正擼起袖子把攤子拾掇好。 AI亦真亦幻,應當甄別取舍。AI檢索和處理數據的能力毋庸置疑,它的推理能力也日新月異,可它總是一本正經地“說謊”,產生的“幻覺”毛病像甩不掉的影子,稍不留神就讓人栽跟頭。有些AI引用的數據看似嚴謹,核查后卻是憑空捏造;學生論文中,AI生成的文獻也常查無實據;網絡文章中,AI編造的“爆款事實”、憑空捏造的細節,同樣誤導讀者。更令人擔憂的是,虛構內容的傳播往往快于真實信息,對信息生態構成嚴峻挑戰。我們必須時刻警醒,有圖未必有真相。 AI亦寬亦窄,應當獨立自主。AI能力超強,它可以在面上廣博,可以在線上延伸,可以在點上深邃,但它絕不是萬能的。AI生成的內容在“身臨其境”的溫度和“設身處地”的共情方面,有時形似而實差。我們往往能感知AI內容的“情感溫差”——技術再先進,目前在模擬人類豐富情感層次方面仍有很大空間。人之所以為人,在于其富于在場感的生命體驗、情感溫度與價值判斷,是任何技術都無法簡單復制的寶貴財富。AI應用的核心在于“賦能而非替代”,技術只是創作的手段方法,作品的靈魂仍需作者本人親自注入。充分保持人的獨立自主,防止過分依賴造成的“迷信”和異化,是我們與AI同行的前提。 AI亦正亦“邪”,應當規范倫理。AI普惠化如潮水涌來,倫理問題卻接踵而至。學術圈里,AI生成論文越來越多,誠信底線搖搖欲墜,頂級期刊已緊急立規矩。公平性上,權威報告多次點名:AI在性別、種族分類上偏見明顯,算法“歧視”還沒解藥。知識產權上,創作者權益和AI發展如何平衡成了大難題。數據安全上,專家直言,AI吞下海量個人信息,隱私保護像篩子,漏得滿地都是。面對這些,學界喊話要嚴規,機構得補披露漏洞,個人也別濫用。AI是效率神器,但不能沒底線;用得爽,也得管得住。 個人自律、社會共治、制度護航,三管齊下,才能讓AI造福人而不是害人。人機合作要取長補短:AI是能干的幫手,但人得掌舵。它能寫字,卻寫不出思想的血肉。學術的尊嚴,就在算法摸不到的溫度和自覺里。“器成于人,而非人役于器。”守住這條線,文明才有脈。與AI同行的旅程,走得快,走得遠,更要走得穩。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