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端著的干部
2025-04-07 08:52:15? ?來源:河南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新時代的干部,不必做光鮮的‘網紅’,但必須做群眾信得過的‘自己人’。” □段偉利 近日,一段“鄉鎮書記、鎮長在油菜花田里跳李羲承進行曲”的視頻走紅網絡,多地領導干部開始“抄作業”,加入這場文旅宣傳的浪潮中。 這樣的事兒,在互聯網上并不少見。從前兩年各地文旅局局長集體出鏡為家鄉代言,到去年常州網紅副市長在短視頻平臺分享“鳳凰傳奇”演唱會,干部大大方方走到鏡頭前,頻頻引發廣泛關注。 類似這樣的場景,總能收獲滿屏點贊,體現的是老百姓對干部“不端著”的樸素期待。 架子放得下,才能碰出真火花 鄉鎮干部在油菜花田里跳舞,笨拙的舞步、沾了泥的皮鞋、不太協調的節奏,沒有精心設計的舞臺,沒有刻意擺出的姿態,真實得就像鄰居家的大哥大姐。這些小細節和反差感,恰恰最打動人。 有人問:干部跳個舞,能有多大意義?意義不在舞姿,而在態度。當干部愿意放下“官架子”,群眾才愿意打開“話匣子”。 過去,有些地方搞宣傳,喜歡搭棚子、擺椅子、念稿子,群眾圍在外圈看熱鬧,干部困在內圈走程序;有的干部下鄉,西裝革履坐會場,講話滿口文件腔,群眾聽著像隔了層玻璃。如今,干部們在地里跳舞、在直播間吆喝,“窗戶”推開了,心氣也通了。 就像焦裕祿當年在蘭考和群眾一起治“風沙、內澇、鹽堿”這“三害”,谷文昌在東山島與軍民共同植樹造林8.2萬多畝,最好的干群關系,從來不是“你干我看”,而是“咱們一起”。 線上也是田,同樣不能撂荒 來看一組數據:我國網民規模從1997年的62萬人增長至2024年的11.08億人;農村網民規模達3.13億人,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9.74億人;有2.49億人表示自己使用過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占整體人口的17.7%。 互聯網是虛擬世界,也是群眾生活的新田野。年輕人刷短視頻了解家鄉,老鄉們看直播學技術,游客刷攻略定行程。“短視頻+直播”已經成為鄉村振興、社區治理的“新工具”,干部咋能只當看客? “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干部就要到哪兒去,不然怎么聯系群眾呢?”秀水鎮干部的舞姿雖然不專業,但有“為宣傳當地文旅而跳”“為老百姓辦實事,個人面子不重要”的真誠;常州副市長分享演唱會視頻時,評論區成了網友的“許愿池”,“會場洗手間數量不合理”等問題的快速回復和解決,讓人心實現了“一鍵直連”。 真功夫往往在屏幕外頭。懂地方特色才能講好故事,知道群眾要啥才能聊到點上。有的駐村書記白天幫村民賣農產品,晚上學視頻剪輯;有的干部為了介紹古村落,翻遍縣志找典故。這些笨功夫,比什么“流量密碼”都好使。 創新要有根,泥土里有答案 干部“觸網”火了,但熱鬧背后需要清醒:是為一時的掌聲,還是為長遠的發展? 之前,有的地區跟風“抄作業”,建專業團隊、買高端設備,舉著穩定器拍“鄉村大片”,請團隊寫“網紅劇本”,結果拍出來的綠水青山總透著一股塑料味;有的干部在直播間邊啃土豆邊帶貨,雖然沒有明星光環,卻讓老鄉的土豆賣出了好價錢。區別在于,腳底板有沒有沾泥,心里頭有沒有裝著人。 地里莊稼長得好不好,和鏡頭晃不晃沒關系;干部心里裝著多少民生事,比濾鏡調得亮不亮重要得多。真正的觸網,不是搞“裝備競賽”“演技大賽”,而是把對群眾的那股子熱乎氣兒,從田間帶到線上。 群眾路線沒有標準答案,“不善歌舞”的干部可能是大多數。有的干部擅長數據分析,有的熟悉農業生產,有的精通政策法規,把自己的長處發揮好了,同樣能贏得點贊好評。 與其費心設計“爆款”,不如多想想群眾需要什么;與其焦慮流量起伏,不如常到村里、樓里轉轉。放下“官架子”、摒棄“表演欲”,讓每一次線上線下聯動都有實實在在的結果,才能把“屏幕里的熱鬧”變成“心坎里的認同”。 干事如種樹,真假自在人心 有人擔憂:干部總拋頭露面,會不會耽誤正事?太“接地氣”,會不會失了威信?又唱又跳,會不會丟了面子? 其實,田間地頭的舞步和會議室里的決策,本就是一體的。油菜花田里跳舞的書記、鎮長,若只是為了博眼球,舞跳得再好也是搞噱頭;跳完舞能接著修好田間的路,管好游客吃飯、停車、充電、上廁所等“小煩惱”,這“舞”才算跳到了點子上。新時代的干部,既得是能說會道的“代言人”,更得是腳踏實地的“老實人”。 干部的形象在變,但有些東西不能變:穿裂口布鞋的焦裕祿和穿運動鞋的鄉鎮書記,中間雖然隔著半個多世紀,但想把事辦好的心是一樣的。早年間紅旗渠工地上,干部和群眾同吃一鍋飯、同掄一柄錘,哪能分得清誰是官誰是民?變的只是方式方法,不變的是“把群眾當親人”的本分。 群眾在哪兒,板凳就搬到哪兒。干部形象的好與壞,不在鏡頭前是否光鮮,而在走出鏡頭后,能不能和群眾坐一條板凳上,高興的、不高興的事都能拉著手說一說。干部的腳印疊在群眾的腳印上,啥事搞不明白、辦不清楚? 群眾心里有本賬:誰在作秀,誰在做事;誰在端架子,誰在捧真心,都是明擺著的。新時代的干部,不必做光鮮的“網紅”,但必須做群眾信得過的“自己人”。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