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文旅同款不如造“限量款”
2025-04-07 08:52:15? ?來源:四川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四川日報全媒體評論員 余姝滿 從“多彩貴州”到“七彩云南”,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一寨一城,都提到了一個命題——文旅融合。 在貴州黎平縣肇興侗寨,習近平總書記叮囑,“吊腳樓、古寨、非遺樂器、侗族大歌、蠟染工藝,這些民族的特色,要傳承好弘揚好,在文旅融合中更好彰顯它的光彩。” 在云南麗江古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麗江有美麗風光,有特色文化,有很高知名度,一定能走出一條持續健康的文旅發展之路。” 文化旅游業在“文”也在“旅”,這一綜合性產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從提出“人文經濟學”的重大命題,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進一步強調“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再到此次云南考察進一步指出“文旅融合促進了經濟發展”……對于文化和經濟發展的互促互進,習近平總書記有著深刻的思考。 從“文化和經濟”的視角出發,不難理解文旅融合發展既強調經濟屬性,也注重文化內涵。但從實踐來看,在文旅融合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有的地方對地域文化挖掘不深入,旅游產品缺乏獨特性、競爭力;有的地方在開發過程中忽視了對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商業氣息太濃、文化味道太淡;有的地方則不顧自身文化特色,盲目跟風,某個地方、某種產品火了,迅速“復制粘貼”,最后也只是“曇花一現”的結局。不少游客有這樣的體驗:旅游目的地時常“撞臉”,逛著一樣的商業街區、吃著一樣的小吃、買著一樣的小商品、玩著一樣的旅游項目。 隨著文旅消費升級,如今,游客們不再停留于“走馬觀花”式的到此一游打個卡,而是更加追求“下馬觀花”的深度體驗;不再只滿足于“看見”好風景,而是更多地想要“遇見”好故事。游客更加注重的獨特體驗、別樣生活,都需要文化的“澆灌”。文化特色的凸顯度、辨識度,與文旅融合競爭力愈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如何挖掘和提升旅游“文化味”,成為一道文旅融合發展不可回避的“考題”。 與其卷同款,不如造“限量款”。“限量款”是有稀缺性的,各地都有獨特的地域文化,這是文旅融合的寶貴資源。一鍵“復制粘貼”來得快,但是“強扭的瓜”不甜,文旅發展扎根于本土,生根于文化特色,深入挖掘、用心呵護,自然結出的果實,才有活力、有特色、有生命力。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性,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并非只是簡單挖一挖、掘一掘。如何在守“正”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并將其落地為游客們現場的體驗、多種形式的消費產品,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有的地方努力尋找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交匯點,有的地方借助新潮的玩法、豐富的民俗、個性的文創,有的地方運用上了新技術新手段,這些都可以讓歷史故事、傳統文化更加可感可知。 文旅融合不等于簡單的業態疊加,而是文化底蘊、旅游體驗、人文情懷等諸多要素的有機整合。誠然,文旅融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不可小覷“文化賦能”,把文化軟實力融進文旅產業中,將孕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春色滿園,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硬實力。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