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內卷式”競爭從警惕產業虛火開始
2025-04-07 08:52:15? ?來源:四川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一) “新興產業如火如荼。對這個事,亦喜亦憂。”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在民建、工商聯界委員聯組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聽取曾毓群委員發言后講了這樣一番話。 “喜”自然是成績可喜,“憂”則是更深邃的思考:“憂的是就怕來個大呼隆,先是一哄而起,最后一哄而散。”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國家產業政策一定要穩慎,制定產業政策、推動產業發展都要穩慎。 習近平總書記的“憂”,放在當前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的背景下,更加意味深長。 (二)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這是繼去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后,再對“內卷式”競爭重磅發聲。 不到一年時間三提“內卷式”競爭,從“防止”到“綜合整治”,體現出對“內卷式”競爭的高度重視和鮮明態度,說明當前“內卷式”競爭已經不是一個小問題,而是影響經濟運行乃至高質量發展的大阻礙。 “內卷式”競爭就是惡性競爭。在現實中表現為:或為爭奪市場份額,通過惡意降價排擠競爭者;或為吸引項目,制造所謂“政策洼地”;或盲目跟風熱門產業、低水平重復建設等。通俗地說,就是“傷敵三千,自損八百”,內卷之下,沒有贏家。 有種觀點認為企業內卷,消費者獲利,其實不然。質量、技術、價值的良性“卷”當然讓消費者受益,但是以“卷價格”“卷成本”為主的惡性內卷,卷到產品低質低標上,卷到市場失序上,也卷到企業員工身上,整個社會都會背負這個代價。 (三) 如今,治理“內卷式”競爭已形成各方共識,相關行動正在次第展開,最近幾個大廠“強制不加班”的新聞就上了熱搜。可以預見,這輪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的力度廣度空前。 但也必須看到,“內卷式”競爭非一日之寒,治理也非一時之功。如同中藥的煎煮,需要急火煎煮的武火,也要慢火煎煮的文火;既要治表的“立竿見影”,更要治里的“根而治之”。 急火煎煮治標。可以預見,在反不正當競爭、加強行業自律、產業政策引導、勞動者權益保護上將會有積極行動,使內卷的勢頭得到遏制。但現實中市場機制不完善、競爭慣性使然、政府干預尺度把握等,將對治理提出挑戰。 慢火煎煮治本。有人說高水平競爭是“君子和而不同”,各擅其長;低水平競爭是“小人同而不和”,都困在低水平賽道死磕。企業要脫離“內卷式”競爭,就必須創新突圍,把更多精力放在產品創新與服務升級上,形成核心競爭力的“護城河”。政府要通過產業政策和技術政策指揮棒,引導產業優化升級。 根治內卷,就要逐漸消除滋生“內卷式”競爭的土壤。從產業視角看,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產業布局缺乏約束、創新保護不到位、行業管理規則不明、地方政府投資沖動缺乏制約等,都是內卷的重要成因。 客觀地說,新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一些泡沫是正常的,就像合理競爭的市場有溢出。但學者認為,我國工業化進程中往往存在“潮涌現象”,即一旦出現某個新產業,立即會出現大量跟風,最終將這一產業快速地發展成為過剩產業。近年來一些新興產業的“高端產業低端化”就是前車之鑒。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強產業統籌布局和產能監測預警,促進產業有序發展和良性競爭”,針對性很明顯。 (四) “杭州六小龍”出來后,很多地方都在問:“為什么我們沒有?”其中對標先進的志氣、加快發展的迫切都可以理解,但需要警惕的是,不能簡化為跟風抄作業,都“急熱上頭”地去追AI、追人形機器人。 當下,科技創新點燃全社會激情,“追新”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但過熱也需要“降溫去虛火”。不能舊賽道擠不下了,就悶著頭都向新賽道沖,造成新的“擁堵”甚至“踩踏”。 早在去年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因地制宜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新舊并舉,各展所長。國家要用好產業政策和技術政策指揮棒形成“協奏”,地方要通過科學布局產業、走適合自己的道路。怎樣的路才是適合自己的路?找準在國家大局中的定位,找出自己的比較優勢,找到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底層邏輯。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其發展擺脫了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絕不是靠簡單的砸錢堆資源。媒體總結“DeepSeek為什么會出現在杭州”,提出產業土壤的迭代共生、創新雨林的生態法則、數字文明的人文基底三大創新生態密碼,尤其是其背后優越的營商環境和長期主義的戰略定力,這才是各地值得追、值得學的東西。 成功不是抄作業能抄出來的,成功一定是取得“真經”后融會貫通、把自己的潛力和優勢發揮到最大化后的瓜熟蒂落。認知、格局與定力,缺一不可。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