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推進全社會適老化改造
2025-03-31 09:59:58?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優化“一老一小”服務供給,其中包括推進全社會適老化改造等。這一政策猶如春風拂面,激起了各地適老化改造的浪潮。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3億大關,老齡化率超過22%,面對這一“銀色浪潮”,適老化改造正從“小眾話題”邁向“全民共識”,成為托舉億萬家庭幸福的民生工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老齡事業發展按下快進鍵。截至2024年年底,全國累計完成208萬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建成家庭養老床位36.6萬張。上海開展了適老化改造“煥新”活動,將防滑地膠、智能感應燈等適老設施送入尋常百姓家;在江蘇蘇州,通過“蘇服辦”App可以實現線上申請、立減直補,76家服務商為2萬戶家庭定制“適老方案”;浙江金華適老化改造發放真金白銀,每戶補貼最高2萬元……這些數據背后,是無數老人從“將就”到“講究”的生活躍升:曾經需要小心邁過的浴室門檻變成平緩坡道,昏暗的走廊亮起感應夜燈,冰冷的瓷磚換成防滑木地板。適老化改造,正在重塑中國老人的生活空間。 過去10年,政策春風始終是老齡事業發展的強勁動力。從《關于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構建制度框架,到《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行動方案》破解“吃飯難”問題;從《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基本規范》提升服務質量,到《關于加快發展農村養老服務的指導意見》補齊鄉村短板,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同精準滴灌,滋養著適老化改造的土壤。特別是2023年《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工程實施方案》的出臺,更將適老化理念融入城市更新血脈,讓老年人在熟悉的環境中安享晚年。這些政策的疊加效應,推動養老服務從兜底保障向普惠共享跨越,從傳統模式向智慧化轉型,既激發市場需求,又規范行業生態,讓政策善意轉化為民生實惠。 然而,適老化改造仍面臨“成長的煩惱”。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認知鴻溝。相關調研顯示,超60%老年人對適老化改造“概念模糊”,部分子女視其為“可有可無的裝修”,供需兩端存在“信息溫差”。改造質量參差不齊也需要引起足夠重視。有調研發現,90%的家庭適老化改造存在門檻高差大、扶手抓握不便、急救系統裝錯位置等重大安全隱患,導致老人居家受傷。投入的智能設備操作過于復雜,也讓很多老人“不會用、不敢用”。更深層的矛盾在于資金壓力。中西部地區財政補貼覆蓋率不足,農村老人面臨“補貼難申請、服務難觸達”的雙重困境。此外,適老化改造的“最后一公里”梗阻明顯,評估流程冗長、施工周期拖沓、售后維護缺位,讓部分老人從“期待”轉為“失望”。 面對人口老齡化“大考”,適老化改造需要更系統的解題思路。首先,以制度創新織密保障網絡。建議在國家層面建立“基礎改造包+個性定制包”分級補貼機制,對經濟困難家庭實行全額兜底,對普通家庭采用“政府補一點、企業讓一點、個人出一點”的共擔模式。借鑒浙江“先到先得”的補貼發放機制,建立動態調整的財政投入模型,確保資金能夠“雪中送炭”而非“錦上添花”。其次,以市場活力激活一池春水。可推廣蘇州“公開遴選服務商”模式,建立適老化改造企業白名單與黑名單制度,對研發智能適老產品的企業給予稅收減免。鼓勵企業開發適老化智能產品,開發“一鍵呼叫”“語音控制”等適老化智能終端,探索“5G+AI”適老化場景,構建“家庭—社區—醫院”聯動的監測網絡,打造智慧適老化新場景,培育“適老化改造+養老服務”的復合型產業,讓市場主體在創造社會效益的同時實現經濟效益。再次,以人才賦能筑牢堅實支撐。推動職業院校開設適老化改造相關專業,建立“培訓+認證+就業”的一體化體系,培育一支懂技術、有情懷的專業隊伍。此外,還要營造全民參與的濃厚氛圍,通過社區宣傳、志愿服務等方式,讓適老化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全社會關愛老年人的良好風尚。 站在老齡化社會的歷史坐標上,適老化改造不僅是民生工程,更是文明標尺。當防滑扶手撐起穩穩的幸福,當智能設備點亮晚年生活,當政策暖陽融化認知堅冰,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改造,更是對“老有所養”的深情注解。這場關乎3億老人的民生變革,終將讓“養老”變“享老”,讓每個老人都能在熟悉的屋檐下,觸摸到時代的溫暖。 (作者:李芳 肖卓群,分別系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