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民族特色不斷煥發新光彩
2025-03-31 09:59:58?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肇興侗寨考察時指出,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既要保護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風貌,傳承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又要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鮮亮,不斷煥發新的光彩。 民族文化是一個巨大寶藏,要利用這一優勢,增強文化自信、化風育人,助推經濟社會發展。五千年文明孕育了中華民族璀璨奪目的文化瑰寶。從敦煌壁畫的飛天曼舞,到江南園林的曲徑通幽;從蒙古長調的悠揚遼闊,到侗族大歌的婉轉空靈;從苗族的銀飾圖騰,到藏族的唐卡繪畫……這些彰顯著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瑰寶,宛若一顆顆鑲嵌在中華文明長河中的閃耀明珠。它們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民族精神的體現,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因此,要以敬畏之心對待民族文化,以自信之態傳承民族文化,讓民族特色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保護傳承各民族傳統文化,就要激發民族傳統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貴州黔東南侗族大歌傳承人的吟唱中,一首沒有文字記載的古歌通過短視頻傳播,讓天籟傳遍世界;在云南大理的扎染作坊里,白族姑娘將“風花雪月”紋樣印在潮牌衛衣上;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的草原上,馬頭琴演奏者用電子混音演繹傳統曲目。這些場景揭示著一個深刻的命題: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來自其時代性。因此,要從做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站位出發,讓民族文化生生不息、永放光芒。 民族特色離不開全民參與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貴州“村超”足球賽將苗族鼓舞與體育賽事融合,觀眾席上的蠟染服飾與綠茵場形成美妙對話。這些自下而上的文化實踐,構建起民族文化傳承的“毛細血管”。當每個個體都成為民族文化創造者、守護者、傳播者,民族特色便不再是博物館里的展品,而是可感知、可體驗的生活方式。 深化文旅體融合,推動民族文化創造性轉化。民族地區要深入挖掘和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以鄉村旅游為契機,在文旅體融合中推動民族文化創造性轉化,彰顯民族文化的光彩。要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深化以旅促文、以文促旅的融合模式,結合市場經濟需求和時代特點,發展文化旅游產業,豐富民族文化創造性轉化的模式和類型。如通過“非遺+旅游”“非遺+文創”等方式,將傳統的非遺文化元素融入現代人的審美需求當中,推出更多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的文創產品。通過舉辦民族文化活動,將民族節慶打造成旅游產品吸引游客,增強民族文化的參與感與互動性,讓游客在沉浸式的旅游體驗中感受“活”起來的民族文化。 多措并舉,促進民族文化創新性發展。站在文化自信自強的高度,民族特色要實現從符號提取到精神傳承的躍升。就像三星堆青銅神樹與現代光影藝術的對話,既保持著神秘莊嚴的儀式感,又煥發著科技賦予的未來感;苗族服飾中的百鳥圖并非簡單的紋飾堆砌,而是蘊含著苗族先民對自然崇拜的密碼。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讓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既保持獨特性,又具備對話能力,最終實現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的跨越。提取這些文化符號時,也需要深入解讀其背后的智慧、精神與信仰。 融合多種元素,促進古今融通。將民族元素融入現代設計、影視創作、音樂制作等領域,將民族特色與現代時尚、流行文化相結合,能夠讓傳統文化以更加時尚、親民的方式呈現。在時尚領域,把民族傳統圖案如苗族的蝴蝶紋、滿族的團花紋等應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中,推出具有民族風情的時尚服飾;在音樂領域,將民族音樂與電子音樂、流行音樂風格相融合,創造出新穎的音樂作品。這種創新不是對傳統的解構,而是像種子在新土壤里扎根,既維持著文化內核的穩定性,又伸展出適應時代的枝葉。 讓民族特色文化“活”起來、“火”起來,還離不開創新呈現方式方法。保護傳承好各民族傳統文化,激發民族傳統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文化的百花園必將更加絢麗多姿,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亦將更加光彩奪目。 (作者:趙超,系重慶市委黨校副編審)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