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季少女淪為代孕工具,該嚴查嚴懲
2025-03-26 09:24:50? ?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作者:馬青 3月24日,打拐志愿者上官正義曝光了廣東兩家非法代孕機構,令人發指的是,他們將黑手伸向了未成年少女。上官正義稱,今年2月,來自四川涼山的17歲少女,在廣東中山市小欖人民醫院,為江西的“客戶”誕下一對雙胞胎。她在年僅16歲時,就被植入了胚胎。廣州市衛健委、中山市衛健局均表示,已獲知此事。17歲女孩戶籍所在地四川金陽縣婦聯稱,當地政法委、婦聯、公安等部門組成工作組介入調查。 在非法代孕市場,一切都被扭曲了——取卵、胚胎培養、生育,甚至胎兒性別、數量,辦理出生證,都成了明碼標價的商品;女性,被徹底物化淪為了冰冷的生育工具。輿論中,有人以“你情我愿”為非法代孕狡辯,代孕媽媽所謂的“高額”收入也充滿了迷惑性。然而,這個剛曝光的案例,無情地揭露了真相:當女性的身體和生育能力被徹底物化,她們根本得不到絲毫“公平”。在那所謂的“代孕合同”里,她們既非甲方也非乙方,僅僅是工具。一旦遭遇糾紛或意外,她們孤立無援,根本無力自保。 代孕,帶來的絕非身體支配的自由,而是對女性權利的踐踏。欠發達地區的女性,因經濟困境、教育缺失,更容易被誘騙進代孕的黑色產業鏈,成為被掠奪的對象。當這條黑色產業鏈的毒爪伸向未成年少女,傷害更加劇烈。她們不知道取卵要打多少促排針,不知道這些針會帶來怎樣的痛苦和健康隱患;她們不知道未成年女性子宮壁薄,強行植入胚胎,子宮破裂風險巨大,更不知道代孕母親產后不孕率高達37%。她們天真懵懂,根本不明白自己將付出怎樣沉重的代價,一旦踏入,便再無回頭路。 非法代孕產業為何能長期存在?巨大的經濟利益是罪魁禍首。此事件中,上官正義稱,代孕客戶為得雙胞胎支付了90多萬元,而代孕女孩最多只能拿到20%,大部分錢財被中介和代孕機構貪婪截留。同時,監管漏洞也助長了其囂張氣焰。從調查情況看,代孕機構打著醫療咨詢、醫療設備銷售等“幌子”,但實際上與客戶簽訂代孕合同的公司與對外宣傳的公司并非同一主體,以“隱蔽操作”逃避監管。 在這個罪惡鏈條中,本應是守護生命健康的醫院,卻選擇睜一眼閉一眼。按規定,醫院辦理出生醫學證明時,應嚴格核實父母雙方身份證、結婚證、戶口簿等資料。此次事件中,女生懷孕時僅16歲,最終卻佯裝男方妻子名義辦理出生證明,嚴重違反我國法定結婚年齡規定。這背后,要么是醫院審核形同虛設,要么是有人故意縱容甚至存在利益輸送。無論哪種情況,都必須徹查到底,依法嚴懲。 必須警醒的是,即便依據《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對非法代孕的醫療機構進行懲處,也僅是行政警告和3萬元罰款。相比于他們獲取的巨額利益,這點處罰簡直微不足道。而對于代孕委托人、中介、實施代孕的機構,目前尚無專門刑法規定,只有代孕過程觸犯其他犯罪,如非法行醫、買賣兒童或偽造證件等,才可能動用刑法的力量。 因此,要想徹底斬斷這條黑色產業鏈,必須在法律、監管和社會救助等多方面,編織起一張嚴密的防護網。比如,推動立法,將組織、參與非法代孕,尤其是涉及未成年人的代孕行為,納入刑法規制,從源頭上大幅提高違法犯罪成本;加強對醫院尤其是基層小醫院的監管,針對出生醫學證明管理流程的漏洞,開展專項督查;對涉事醫院及相關人員嚴肅調查,一旦發現失職或利益輸送行為,絕不姑息,形成強大震懾。只有堵住醫院這個關鍵“缺口”,非法代孕才會少一條逃脫通道。 非法代孕的受害者,多來自經濟落后、信息閉塞地區。因此,對欠發達地區女性提供針對性的教育幫扶、就業培訓和經濟援助,幫助她們擺脫困境,提高風險識別能力,是鏟除非法代孕土壤最持久、有效的辦法。女性,絕非生育工具,尤其是未成年少女,在她們的人生剛剛起步時,就被待價而沽,這是文明社會絕不能容忍的事情。(馬青)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