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罵人”何以讓人拿得起放不下?
2025-03-25 10:38:37? ?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光明網評論員:“老祖宗罵人”何以讓人拿得起放不下? 【閱讀提示】8G網連上“老祖宗”WiFi?網友:知識“暴力”入腦太上頭 光明網評論員:“有人說我只會風流,什么花前酌酒,月下秋香,搞得我好像多不務正業一樣……說我瘋癲,那我問你,父母妻兒妹同一年全部去世,換你你不emo???你回答我!”在蘇州博物館的短視頻中,“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借助AI技術“復活”,用現代語言和情緒化的表達方式回應后世對其“風流”的誤解:“look in my eyes!tell me why?why?baby why?” 接著,“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以同樣的方式登場:“我承認我考了9次應天府都沒考上,那我問你,我最后有沒有受‘翰林院待詔’?回答我……那我書法、繪畫、文學哪樣差了?吳門畫派的代表之一不是我嗎?說話!我90歲還在執筆創作,你能嗎?” 最早開發老祖宗罵人系列視頻的蘇州博物館創作者利用DeepSeek、Minimax和Viggle Ai等工具,通過輸入歷史人物的背景信息和現代語境下的對話腳本,生成符合人物性格和歷史的文案。目前,這個系列的視頻取得了不俗的播放量和傳播量。隨即,敦煌博物館等多地文旅文博平臺迅速跟上,推出類似創意視頻。而官媒的轉發也進一步擴大了這個系列的影響力。 雖然被懟得一愣一愣的,但很多網友大呼上癮。我們為何愛看“老祖宗罵人”,愛看“正經人搞抽象”,這個問題不妨從史學、哲學和傳播學三個維度來分析。 從史學層面看,傳統歷史研究常困于“高山仰止”的敘事窠臼,而AI技術將歷史人物解構為可觸及的情緒容器。這種將古人還原為普通人的視角與錢鐘書在討論史學的方法時指出的“史家追敘真人實事,每須遙體人情,懸想事勢,設身局中,潛心腔內,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幾入情合理”有異曲同工之處。當李時珍不再是《本草綱目》里的圣人畫像,而成為會為年輕人熬夜揪心的老中醫,當我們翻開歷史的褶皺看到唐伯虎這個瀟灑的才子背后的人生故事,我們對古人的理解也有了更多的同理心。 從哲學層面看,這樣的傳播非常符合后現代主義所倡導的“微型敘事”,即局部的、臨時的、情景化的知識,強調差異、多元視角和人類經驗的碎片化。視頻通過將歷史人物置于現代語境中,以幽默、情緒化的表達方式重新詮釋歷史,打破了傳統歷史敘事的權威性和單一性,轉而呈現一種去中心化、個性化的敘事風格。 從傳播學的角度看,無論是博物館的“老祖宗罵人”系列,還是歷史老師的“對話場景”教學,都是文化傳播從知識灌輸向價值共鳴的轉型。通過娛樂化的表達方式,文化傳播不僅能吸引更多的受眾,還能在一聲聲“你回答我”中增強受眾的參與感與互動性。很難說這樣的互動性不能引發受眾對具體歷史人物的興趣,從而產生主動探索與學習的熱情。 不可否認,這只是文化傳播中的一個爆款,看多了難免審美疲勞,甚至當這樣的玩梗越過某一邊界,會產生歷史虛無感。但此刻,在這樣的歡樂中沉浸三分鐘,挨罵三分鐘,也未嘗不是一件樂事與益事。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