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嘮家常”傳遞黨的聲音
2025-03-19 10:11:10? ?來源:吉林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從陜甘寧邊區的“馬背上的宣講隊”,到新時代的“院落黨課”“田間課堂”,不變的是共產黨人“把群眾當親人”的赤子之心。 在信息紛繁復雜的時代,如何讓黨的創新理論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放下架子、俯下身子,用群眾愿意聽、聽得懂的家常話傳遞黨的聲音,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是重要的工作方法。 會“嘮家常”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從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用“打比方”“講故事”的方式闡述革命道理,到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叮囑干部“多交幾個能說心里話的基層朋友”,善用群眾語言始終是我們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傳家寶。廣大干部用方言俚語講解惠民政策,用家長里短串聯發展藍圖,恰是對“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工作方法的生動詮釋。這種帶著“煙火氣”的交流,既讓群眾感受到“政策制定者就在身邊”,也讓黨員干部在柴米油鹽中讀懂民心所向。正如一位老黨員所說:“黨的好政策像春雨,‘嘮家常’就像開渠引水,水流到田里,莊稼才能生根。” “嘮家常”之中,藏著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密碼。當前,個別地方的政策宣傳仍存在“通稿照念”“橫幅滿墻”等形式化傾向,看似聲勢浩大,群眾卻“聽過就忘”。實踐表明,當干部坐在炕頭聊養老,蹲在地頭問收成,看似隨意的交談既能精準傳遞政策要點,又能捕捉民生痛點。這種“雙向互動”的溝通,既避免了政策“高空作業”,也讓基層訴求直通決策層。甘肅“炕頭會”收集的灌溉難題被納入政府重點工程,浙江“茶亭議事”中碰撞出的建議轉化為旅游發展方案。家常話里既有民情民意,更有治理智慧,關鍵在于干部是否愿聽、會聽、善用。 “嘮家常”之要,在于錘煉求真務實的作風。“會嘮家常”看似簡單,實則是檢驗干部能力的試金石。它要求干部既要吃透政策,把“大道理”轉化為“小故事”;又要熟悉鄉情,能聽懂群眾的“話中話”。群眾的信任,建立在干部“說實在話、辦實在事”的基礎上。黨員干部只有多接幾次“燙手山芋”,多當幾回“熱鍋上的螞蟻”,才能真正掌握“用百姓話解百姓憂”的本領。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從陜甘寧邊區的“馬背上的宣講隊”,到新時代的“院落黨課”“田間課堂”,不變的是共產黨人“把群眾當親人”的赤子之心。當前,改革發展任務繁重,社情民意復雜多樣,更需要廣大黨員干部用好“嘮家常”這把“金鑰匙”,在促膝談心中拆掉“隔心墻”,在敞開心扉中架起“連心橋”。惟其如此,黨的好政策才能化為群眾臉上的笑容、心里的溫暖,凝聚起萬眾一心、共赴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