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深閨”, 文物也“出圈”
2025-03-19 10:11:19? ?來源:天津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近來,隨著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的爆火,兩只“蠢萌蠢萌”的結界獸也跟著火了。個頭不大、長相可愛,有眼尖的觀眾發現,這兩位“活寶”原型來自三星堆文物。在看似天馬行空的神話世界里,不少古老的文物悄悄“復活”了。 鮮活生動的現實,折射文化之“火”、文物之“活”。3月1日起,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實施。其中,“讓文物活起來”正式寫入法律。讓“高冷”的文物變得鮮活可感、讓厚重的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是一種民生需求,也是一個發展課題。 無論是爆款大片中的鮮活人物,還是文創產品中的創意文物,吸引粉絲的不僅是精致可愛的造型,更有蘊含其中的深邃文化內涵。由于展出空間有限、擔心損毀等,收藏于博物館中的很多文物“藏在深閨人未識”。“藏”的目的在于保護,但保護文物,并不是要讓它們與世隔絕、獨自美麗,而是為了傳承,讓它們走進更多人的精神世界。近年來,“文博熱”持續升溫、老街區人山人海,也說明越來越多有文化、有內涵的藏品、古建筑逐漸走出“深閨”,收獲“知音”。 文物更立體,文化更“出圈”。讓文物“活”得精彩、“火”出流量,講好故事很重要。人們期待文物好看、好玩,也期待文化能助推產業發展、擦亮城市名片。眾望之下,文物不僅要有看頭,還要有說頭。好故事怎么講?注重產品創新性,故事才不跑題;多站在觀眾視角來講,故事才有意思;呈現方式立體化,故事才有沉浸感。不久前,文物中的“明星”——擊鼓說唱俑,在舞臺上“活”了。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原創舞臺劇《盛世歡歌》,以漢代擊鼓說唱俑為主角,融合話劇、音樂劇、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生動再現漢代俳優的命運起伏。讓文物“娓娓道來”,讓文化魅力直抵人心,年輕人與傳統文化的“雙向奔赴”自然順理成章。 在三星堆博物館新館,通過VR技術跟隨青銅大立人俯瞰鴨子河畔的三星堆遺址;在線上打開敦煌“數字藏經洞”,毫米級高精度地觀察文物……和國寶交流,與古人對話,我們拾起的不僅是歷史的痕跡,更是文化的自信。更深入一些、更智慧一些,在文物活化利用的大命題中,科技、旅游、藝術紛紛加入,有了成百上千種表達方式,傳統文化正在融入當代生活,成為更多人日用而不覺的“必需品”。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