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斤蝦仁7兩冰”:過量添加保水劑別成行業潛規則
2025-03-18 09:36:37? ?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1斤蝦仁7兩冰”“磷酸鹽超標”……近日,央視“3·15”晚會曝光部分商家出售違規“保水蝦仁”,不僅通過保水劑二次增重,還隱含健康風險,令不少喜愛吃蝦仁等冷凍水產品的網友直呼“一夜之間天塌了”。“保水蝦仁”的曝光,不僅照亮了冷凍水產品行業的“隱秘角落”,也將食品添加劑的限量問題推上風口浪尖。 保水劑本無原罪。在食品工業中,磷酸鹽作為合法添加劑,用于保持蝦仁的水分與口感,本無可厚非。國家規定冷凍蝦仁中磷酸鹽添加量不得超過千分之五,但一些企業卻將“保水”異化為“注水”,通過浸泡使蝦仁大幅增重。商家一面將風險轉嫁給消費者,一面在配料表中刻意隱瞞保水劑成分,如此雙標行徑,是對消費者知情權與健康的雙重踐踏。 為何“注水蝦仁”能大行其道?利益驅動是核心原因——增重后的蝦仁能以更高價格出售,利潤空間成倍放大。而消費者在購買時難以辨別冰衣厚度,解凍后的“縮水”往往被歸咎于儲存不當,維權面臨重重困難。更令人擔憂的是,過量磷酸鹽的長期攝入可能導致鈣磷失衡、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風險。有工人坦言:“保水蝦仁我們自己不吃。”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此次曝光的企業中,不乏為知名品牌代工的大廠,可見違規操作絕非個案。從“泡藥”到包冰,從虛假標注到衛生隱患,這些亂象折射出行業對標準的漠視。部分企業甚至將“按客戶需求定制保水率”視為競爭優勢,將國標拋諸腦后。若任由此類潛規則蔓延,損害的不僅是消費者健康,更是整個食品行業的信譽。 監管的滯后與乏力,為亂象提供了溫床。事件曝光后,湛江、連云港等地迅速查封涉事企業、召回問題產品,反應不可謂不快。但此類問題年年曝光、年年重演,折射出監管的深層困境。突擊檢查只能治標,若不能從生產源頭建立常態化監督機制,嚴懲違規者以提高違法成本,潛規則便難根除。據報道,海鮮類加工產品一直是違規使用添加劑的重災區之一。對此,監管不能總是“后知后覺”。 打破潛規則,需讓作惡者付出代價。食品安全不能僅靠企業自律,更需剛性約束。監管部門應建立動態抽檢機制,對冷凍水產品實施全鏈條監控,尤其要嚴查代工廠和電商平臺的供貨源頭。對于違規企業,除罰款外,可引入“黑名單”制度,限制其參與招投標、貸款等商業活動,提高違法成本。同時,完善標簽法規,強制要求標注保水劑種類及添加量,讓消費者“買得明白”。 消費者也需提升辨別能力。如食品專家所言,理性看待添加劑不等于放任企業違規。學會查看配料表、警惕“零添加”宣傳陷阱、優先選擇透明化生產的品牌,是消費者自我保護的第一步。 食品安全從來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當一斤蝦仁的“含水量”成為衡量商家良心的標尺,行業更需要一場刮骨療毒式的自我革新。唯有打破潛規則,讓合規經營成為底線而非天花板,才能重建消費者對“盤中餐”的信任。(陳廣江)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