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下扎根、向上生長中告別“水土不服”
2025-03-18 09:36:37?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光明論壇】在向下扎根、向上生長中告別“水土不服” 近年來,一些地方采取多種舉措推動年輕干部從城市、機關奔赴鄉村振興一線。一大批年輕干部快速轉變角色,在廣闊的鄉村舞臺上施展才華,成就無悔人生。鄉村天廣地闊、大有可為,年輕干部投身鄉村一線既要練就過硬本領,也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做實事。其中,必須邁出的第一步就是要克服“水土不服”問題。正因此,近期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提出,著力解決部分年輕干部在農村基層“水土不服”問題。 客觀上,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要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年輕干部投身鄉村振興同樣要遵循這個規律,一段時間內不可避免地遇到不熟悉的情況。主觀上,一個人對新生事物的認識都要經歷循序漸進的過程。年輕干部特別是來自外地的年輕干部,要想熟悉掌握當地情況,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和“摸爬滾打”。一些年輕干部的成長經歷表明,只有經過歲月洗禮和思想凈化,經歷向下扎根與向上生長的雙向互動,才能真正解決“水土不服”的問題。 年輕干部要想解決“水土不服”問題,首先必須“心到”。近期,《光明日報》對新時代學子扎根西部作了一系列報道。一大批學子追尋朋輩榜樣的足跡,來到廣袤的西部釋放“青春正能量”,書寫人生華章。在他們看來,“薪酬和所工作的城市不是職業價值本身,真正的價值在于個人為之努力的方向和愿景。人活著,最重要的是一種無愧內心、無愧時代的精神”。對于投身鄉村振興一線的年輕干部而言,也需要有這種精神力量。有了這種精神力量,才能拋棄私心雜念,革除“作客”“鍍金”等不良心態,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科學的政績觀,深刻領悟“干事擔當,是干部的職責所在,也是價值所在”,進而全身心投入鄉村振興的各項工作之中。 一些年輕干部出現“水土不服”問題,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調研,不了解基層的實際情況。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年輕干部要破解“水土不服”問題,離不開深入調查研究。身處鄉村振興一線,年輕干部已經在時空距離等方面具備開展深入調查研究的條件。在開展調查研究過程中,年輕干部要花更多的心思深入田間地頭、工廠車間,察民情、觀實情、想對策,聚焦群眾所需,把群眾急難愁盼作為重要調研方向,告別作秀式、拿來式的“花樣調研”。毛澤東同志是我們黨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的典范,《尋烏調查》是其重要的調查研究成果之一。這篇長達8萬余字的調研報告,是其抱著弄清問題、追求真理的態度和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深入研寫而成。為了了解尋烏縣農村實際情況,他在閩粵贛三省交界的尋烏縣,深入商店、作坊、集市,與商人、工人、小販、農民深入交談,廣泛了解各行業群眾的生活思想狀況,進而獲取生動、豐富、真實、具體的第一手資料。這在今天依然值得年輕干部學習。 必備的能力水平是防止年輕干部出現“水土不服”問題的重要保障。群眾工作能力對于身處鄉村振興一線的年輕干部而言尤為重要。能不能與群眾打成一片、能不能聽懂鄉言俚語,既是檢驗年輕干部存不存在“水土不服”問題的直接參照,也是克服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因此,年輕干部要主動站在群眾的立場思考問題,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時刻關注群眾需求,暢通群眾問題反饋渠道,特別是要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正所謂,“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只有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著想,對群眾反映的問題對癥下藥,切實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才能換得群眾的真心支持,在鄉村振興中“如魚得水”。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是一片廣闊天地,為年輕干部施展才華、貢獻才智提供了無限可能。投身鄉村振興一線的年輕干部要沉下心來,樹牢“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理念,祛除“過客心態”,深入一線、融入群眾。只有這樣,才能破解“水土不服”的問題,真正實現向下扎根、向上生長,綻放出奪目的青春光彩。 (作者:陳朋,系江蘇省社科院科研處處長、研究員)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