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質生產力開拓海洋經濟新空間
2025-03-12 10:23:34?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光明時評】以新質生產力開拓海洋經濟新空間 自然資源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海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0萬億元,呈現出強勁發展勢頭。從興漁鹽之利、行舟楫之便,到如今造船業全產業鏈領跑全球、首艘國產大型郵輪開啟海上黃金旅游線、深海能源開發點亮萬家燈火……在新質生產力推動下,我國海洋產業開拓出一片蔚藍的海洋經濟新空間,悄然完成從“耕海牧漁”到“智馭深藍”的華麗轉變。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擁有綿延1.8萬公里的大陸海岸線和1.4萬公里的海島岸線,有近300萬平方公里的管轄海域。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諸多政策文件,從海洋能開發、高端裝備制造到生態化利用等領域構建起系統性支撐框架,培育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成為搶占全球海洋競爭制高點的重要抓手。日前,自然資源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門聯合出臺《關于推動海洋能規模化利用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推動海洋能規模化利用,培育打造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以新技術、新模式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我國重點海洋制造業持續領跑。在江蘇南通交付的兩艘集智能化、綠色化、模塊化于一體的超級工程船舶,全面突破傳統海工裝備性能邊界,標志著中國船舶制造從“跟跑者”蝶變為“領跑者”;我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應用“5G+WiFi+衛星”技術,為游客帶來新型、優質的海上娛樂體驗。與此同時,我國持續在前沿海洋技術上取得突破。去年,微藻基清潔燃料技術成功應用,將鹽堿灘涂轉化為流淌著綠色能源的“藍色油田”,有望在未來助力構建起陸海統籌的綠色能源供給新模式。 相對于傳統海洋生產力,海洋新質生產力蝶變和能級躍遷的核心集中體現在“新”和“質”兩個層面。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之“新”,在于以海洋人力資源的升級、海洋勞動對象的優化和海洋勞動資料的革新為代表,通過生產要素組合的優化與躍升,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之“質”,既體現在海洋顛覆性創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也注重海洋資源的高效利用,更強調海洋經濟效益與海洋生態效益的雙贏。依托海洋領域顛覆性創新技術,推動海洋生產力各要素全面提質升級與優化配置,將引領海洋經濟向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邁進,繪就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圖景。 當前,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呈現出向深水、向綠色、向安全進發的特征趨勢。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駛向“深水”,突破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等關鍵技術,在深水油氣、大洋地質、深海金屬礦產資源、極地與深遠海漁業資源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駛向“綠色”,深入挖掘海洋的數據資源價值,遠距離、跨空間感知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實現海洋監測高效化、數據集成化,更好維護海洋健康發展。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駛向“安全”,強化海洋核心裝備與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保障海洋開發的安全可靠,為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此外,海洋領域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如海底數據中心、海洋通信網絡與光纖電纜等,也為經濟活動走向遠洋、走向深海提供了強大的物質保障和裝備支撐。 在我國海洋經濟產業結構中,服務業的主導特征比較明顯。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漁業在海洋經濟中占比最高,而海洋船舶、海工裝備、海水利用、海洋生物醫藥等海洋制造業則相對占比較低,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說明其對海洋經濟的支撐作用還有較大提升空間。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石在于完整、先進、安全的現代海洋制造業體系。推進海洋產業的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要持續打造以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海洋未來產業為代表的“海洋新制造”。 “海洋新制造”的重點領域集中在高端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深海極地技術裝備、新型海洋漁業(養殖業)、海洋油氣礦產資源開發技術裝備、海洋生物產業等領域,可燃冰、深海采礦等前沿領域在“海洋新制造”藍圖中也具有重要位置。突破核心技術、加強自主創新是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的靈魂,要通過匯聚海洋科技創新要素、引進培育海洋高級人才、提高海洋科技創新投入等“組合拳”,激發“藍色生產力”涌現效應。同時,增強海洋產業發展的鏈式思維,塑造從研發設計、基礎材料到高端裝備配套的多環節耦合鏈條,以“海洋創新鏈”的智慧之光照亮“海洋產業鏈”的前行路。 充分利用好新質生產力的溢出效應,持續優化海洋產業布局,大有文章可做。要一手抓海洋制造業領軍企業,通過加強研發平臺建設、構建產業技術聯盟等措施,打造一批能夠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創新發展的龍頭企業;一手抓“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支持中小企業走差異化、精細化發展道路,培育更多掌握獨門絕技的“單項冠軍”企業,推動海洋制造業中小企業群體性崛起,構建起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產業格局。 (作者:蔣璀玢,系大連海事大學副教授)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