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中國文藝學的創新與發展
2025-02-08 08:55:17? ?來源:新華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隨著時代的變革和文藝實踐的不斷推進,中國文藝學在新媒體與互聯網的支持下迎來全新的“技術轉向”。當下技術驅動的轉向為中國文藝學提供了自主創新的全新契機,在媒介革命的背景下,中國文藝學正經歷深刻變革。我們需重新審視新媒體對中國文藝學轉向的影響,深刻把握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在此基礎上,建構與新媒體時代相匹配的中國文藝理論體系,推動文藝學邁向新的發展階段。這不僅要求我們關注文藝學的學科知識生產與學理建構,還要深入研究新媒體語境下的文藝現象,如網絡文學的創作與傳播,從而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中實現文藝學的創新發展。 新媒體時代中國文藝學的轉向契機 如果說在語言轉向和文化轉向時期,中國文論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依賴西方話語”的局限,那么,在新技術轉型及其帶來的文化藝術深刻變革中,中國文論正迎來一次關鍵的自主創新機遇,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理論創新往往源自社會生產方式的變化與轉型。當前,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深刻改變著全球的物質生產方式,并與文藝等精神活動緊密交織。在文化轉向階段,那種將文化藝術問題從物質生產中割裂開來的理論框架逐漸顯得力不從心。與此相對,結合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探討,正逐漸展現出更強的解釋力,成為推動理論發展的重要核心力量。 目前,中國網絡文學已取得顯著進展,憑借著瑰麗的想象、精彩的故事、強烈的代入感等,中國網絡文學的受眾群體不再局限于中文讀者,而是呈現多元化形態,在國際舞臺上產生了廣泛影響力。同時,網絡劇、融合線上線下的IP影視等新型文藝形式也迅速崛起,實現了文學與影視、音樂等其他藝術形式的深度融合,形成新的文化生產模式,這種創新的表達方式使得文藝創作邊界更加模糊,推動了跨媒介藝術的蓬勃發展。 新技術轉向所引發的深刻社會變革,為中國文化藝術的獨立發展及文藝理論創新提供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在全球新技術范式發生明顯變化的同時,中華民族從站起來走向“富起來”,并逐步邁向“強起來”的偉大復興。這一進程為中國文藝理論在全球文藝討論中實現自主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新媒體時代中國文藝學的轉向表現 中國文藝學研究對象轉向。自20世紀90年代北美的漢語網絡文學誕生以來,中國文學的創作和傳播方式逐漸轉向網絡平臺。進入21世紀后,隨著網絡文學的快速發展,傳統的文學創作和傳播模式也發生深刻變化,具體表現為傳統的紙質文本和物理書寫的地位日漸被電子設備和虛擬空間中的數字作品所取代,網絡文學逐步從原本的文化邊緣進入文學的主流領域,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創作力量。這一轉變不僅重新定義了文學的存在方式,還對文學研究的對象和框架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此背景下,文藝學的研究者要重新明確文學作品的定義和性質,既要關注《紅樓夢》或莎士比亞作品等經典文學文本,還要積極應對日益突出的網絡文學現象。而研究對象也不再僅限于紙質書籍和印刷文本,而是擴展到包括網絡寫作、互動性強的超文本文學和多媒體作品。例如,研究者不僅要分析傳統小說,還要解讀像麥克爾·喬伊斯的《下午,一個故事》或痞子蔡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等網絡文學作品。與此同時,新媒體時代下,文學的創作方式、文本形式和傳播途徑都不再是穩定的物理存在,而是在數字和虛擬空間中得以動態呈現。這種轉變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傳統文學研究中關于主體與客體、文本與創作的二元對立,重新塑造了文學研究的核心框架和邏輯著力點,改變了文藝學的研究對象和語境規則。 中國文藝學理論秩序重構。由于媒介使用和發布平臺的差異性,新媒體創作的形式和表達方式與傳統文學存在顯著不同。尤其是在創作者的身份和創作目標上,隨著平臺的多樣化,文學生產的空間和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例如,網絡寫作不再依賴紙筆,而是通過鍵盤、鼠標等電子設備完成,催生出“指尖上的文學”。同時,新媒體文學大多利用多媒體技術和超文本手段,突破了語言媒介的限制,創作出只能存在于虛擬世界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更接近綜合藝術而非單純的文字表達。在這一過程中,新的文藝理論應運而生,形成了新媒體文藝學的理論框架。這就要求文藝學研究者更新文藝研究理念,積極拓寬文藝理論的研究路徑,從新媒體的角度出發對文藝理論的新動向、新秩序、新范疇進行全面審視。此外,自動寫作程序和計算機程序設計的發展,使得機器創作開始挑戰傳統“作家”的身份,文學生產的場域因此進入了新的階段,成為機器創作與人工創作交匯的“實驗場”。這些變化不僅影響了文學生產的方式,也對文學理論秩序產生了深遠影響,推動了新媒體文藝學的轉型。在此背景下,文藝學研究者不得不思考:如果機器可以創作,文學的本質究竟是什么?這一問題推動了文學理論領域的深入討論,并促使學者們重新審視文學創作的本質與價值。 中國文藝學學術語法擴展。在新的媒體環境中,文學知識領域不斷更新和擴充,尤其在知識體系構建方面的表現突出。從學科譜系的角度來看,現代新媒體文藝學的出現,繼承了傳統的文藝美學及其相關學科,如美學、社會學、歷史學、語言學、心理學等的基礎知識框架,同時也融入了兩類全新的知識領域。一是與傳媒技術和數字平臺相關的知識體系。這類知識包括數字化、網絡平臺、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電子書、BBS、博客等,甚至如“打賞”“催更”“置頂”等網絡文化現象,都成為新媒體語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掌握這些新興術語和技術成為進入新媒體文學研究的基本要求,而尚未掌握這些基礎知識的研究者可能會面臨被認為是“新文盲”的局面,無法理解新媒體的創作和傳播方式。二是新媒體文學藝術本身的專業知識,包括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影視等多個領域。隨著這些新興藝術形態的發展,相關的創作和批評方式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尤其是“網絡語言”的興起,它的變革速度和時尚化特征讓人們時刻感受到文化變化的快速步伐。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新媒體文藝學作為媒介變革的產物,其興起與發展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應當秉持尊重歷史與文化傳統的態度,從學習和發展的視角審視這一學科的新動向。我們要放眼未來,積極參與新媒體文藝學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拓展,從而為中國文藝學的轉型與進步提供有力的支持與推動,這不僅是時代賦予的責任,也是學術發展的必然要求。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