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春晚何以觸動人心
2025-02-06 09:30:36?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光明時評】無障礙春晚何以觸動人心 2005年央視春晚,由聽障人士表演的《千手觀音》感動了無數電視機前的觀眾。時隔20年,當時的領舞、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團長邰麗華帶著團里的十幾位聽障演員又一次來到春晚。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5年春晚直播中,他們通過手語重新演繹了多個類型的節目,助力總臺春晚首次實現視障版和聽障版無障礙轉播。 新媒體端豎屏聽障版無障礙轉播開啟“現場畫面+字幕+手語轉播”同步推送,手語演員突破節奏難點藝術化演繹歌曲《棟梁》、戲曲《聲動梨園》,視障人士通過口述影像“看見”舞蹈《喜上枝頭》的美麗優雅……4500萬聽障視障人士以及部分存在視聽障礙的高齡老人,在除夕夜得以與健全人一同感受“共同的春晚 共同的年”。這場無障礙轉播不僅展現了當下媒體融合技術創新的突破性進展,更折射出社會的包容與進步。 在呈現方式上,此次聽障版無障礙轉播不再是傳統印象中新聞節目左下角的小小手語框,而是以新媒體端豎屏觀看的方式來進行。豎屏觀看內容根據聽障人士需求嘗試了新的畫面分割比例:上方區域是春晚大屏現場畫面,中間區域是智能同聲字幕,下方區域是手語轉播畫面。手語轉播框比現場畫面更大,便于手語信息的讀取和接收,也展現出更加平等的傳播態勢,既能讓觀眾從手語和字幕中獲得必要的信息,還能讓觀眾同步感受到現場氛圍和藝術魅力。 在內容表達上,為尊重手語使用者,無障礙轉播導演組也在原有新聞手語播報和歌曲轉播的基礎上,為每個節目都加上了手語翻譯,覆蓋了語言類節目、戲曲和舞蹈等多個節目類型,實現了手語轉播全節目覆蓋。同時,為了提升手語表達的藝術性,特邀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聽障舞蹈演員在基礎翻譯上加入了手語表演,并通過服化道的同步提升,使整場轉播在準確流暢、簡明優雅的基礎上更富有觀賞性和感染力。 在技術傳播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技術團隊創新構建了定制化的無障礙演播系統,運用AI語音技術為聽障人士同步呈現符合其觀看習慣的智能同聲字幕,字幕更加準確流暢。同時運用AR技術實現了虛實結合的演播方式,對應整臺晚會所有節目和環節,創作了與總臺春晚大屏信號呼應的沉浸式虛擬場景,讓手語演員置身于逼真的虛擬現實環境當中,豐富了轉播的視覺效果,使無障礙播出形式兼具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和功能性。 總臺春晚首推無障礙轉播,是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的一個縮影。特別是,2023年9月起,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正式施行,為打造無障礙公共文化服務的創新探索提供了有力的制度牽引和保障。據中國視聽大數據統計,2024年以來全國衛視頻道播出扶殘助殘類節目超5000期,全國各級廣播電視臺開辦手語欄目200余個,手語節目總時長超2萬小時。不同于以往的新聞播報和文藝表演,此次總臺春晚的無障礙轉播是融入大量節目背景和寓意解讀的再創作,是一個與總臺春晚大屏節目同步,但又更貼近特殊受眾需求的專享版節目。從無到有,這場無障礙轉播凝聚了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無疑也是凝聚和擴大社會共識的深刻實踐。 更令人欣喜的是,無障礙技術的溢出效應正不斷顯現。總臺春晚應用的AI字幕系統,正被改造用于法院庭審記錄;手語數字人技術開始應用于醫院問診場景;口述影像算法正在賦能旅游景區導覽系統。這些技術遷移不僅將助力提升特定群體的生活質量,更有助于推動公共服務從標準化供給轉向人性化適配。 總臺春晚無障礙轉播背后,文化生產機制的變革更為深遠,也更值得期待。當無障礙成為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制作的必選項而非附加項,創作者必須重新思考藝術表達的包容性。除了各地的特殊教育學院,近年來很多高校開設無障礙相關學科專業,比如手語播音與主持藝術、腦機接口與殘障康復的交叉學科、無障礙信息設計等。這些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學科設立的轉型,預示著文化產品將突破單一感官維度的局限,向共通的情感體驗前進。未來我們可能會擁有手語AI訓練師、無障礙內容審核員、特殊群體數字社工等更多無障礙崗位。當殘障人士不再是被動的文化接受者,而是平等的參與者和創作者,這種轉變比任何技術突破都更具革命性意義。 這場總臺春晚無障礙轉播,也是觀察中國社會文明進程的一扇窗口。當技術的溫度融化了障礙的堅冰,當制度的保障托起權利的平等,當文化的陽光普照每個角落,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場晚會的變革,更是一個社會的發展進步。未來,讓無障礙成為社會運行的基礎設施而非特殊配置,文明之花必將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 (作者:劉曉雪,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任編輯)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