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
2025-02-05 09:24:29?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光明論壇】高質量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 日前,多部門聯合印發《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擘畫了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高質量建設的宏偉藍圖,明確了建設目標、涉及范圍、總體布局和具體部署。 長江,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資源,承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記憶,展示著中華江河文明的符號體系,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文化強國戰略目標中具有獨特的價值作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是探索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新路。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橫跨13個省(區、市),高質量建好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需要進行總體設計、統籌規劃,積極穩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營造良好的建設環境。《規劃》明確提出構建“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分級管理、分段負責”的工作格局。按照《規劃》要求,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需要在中央統籌與地方分權相結合基礎上創新和完善管理體制機制。 地方應以《規劃》為指導,統籌地方資源,因地制宜制定并推動實施本地區的建設保護規劃,既要保證13省(區、市)規劃與總體《規劃》的貫通銜接,又要確保本省各級政府及建設主體在四類重點功能區、五大工程上的貫通一致,形成“中央—省—市—縣”一張藍圖繪到底,規劃布局一體貫通的體系。 基于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階段性分期,各地各部門要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長期管理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探索長效管理機制,做好公共文化服務、旅游觀光、科學研究等常態化體制機制設計與銜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覆蓋區域廣泛,要構建跨區域、跨流域的協作模式,實現建設互助、監管互動、信息互通、經驗互鑒、優勢互補的協同機制,充分利用博覽會、長江聯盟、長江藝術節等平臺和渠道搭建政府部門、協會、公益機構、市場主體等橫向聯結的“合作環網”。 《規劃》提出要著力構建保護體系、健全保護機構、建立掛牌保護機制等要求。根據既往保護經驗,落實文化遺產保護要求,應不斷創新保護機制,重點推進活態保護與生產性保護。 長江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產生活區,在堅持保護優先的前提下,要科學劃定管控保護區,既要解決以往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重物輕境”的本體性保護問題和“重有形輕無形”的選擇性保護難題,又要兼顧長江沿線居民的生產生活樣態,進行活態化保護。依托具有生產性質的文化遺產,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環節,將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并通過數字信息技術積極融入現代生活,引導消費者在文化體驗中參與文化遺產時代價值建構。如利用短視頻等平臺,探索南京云錦織造技藝、四川蜀繡技藝與電商直播相結合的生產性傳承方式。 《規劃》提出要實施傳承保護工程、研究發掘工程、環境配套工程、文旅融合工程、數字再現工程等五大標志性工程,這表明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高質量建設要依托適宜的空間載體。五大工程的實施落地,需要以利用機制的創新為突破,勾勒出資源融通、產業協同、人城融合的美好畫卷。 完善長江文化資源融通機制。全面推進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資源的普查和梳理工作,基于數字信息技術建立文化遺產資源清單,建立統一的數字資源庫,筑牢資源融通的基礎。 建立產業協同機制。沿江城市可以布局系列“長江文化客廳”,創新開發長江文化旅游精品線路和世界級城市休閑旅游帶,以點帶面,形成長江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通過科技賦能,利用數字技術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化IP,構建多元細分的數字化文化消費場景,開發視、聽、嗅、味、觸感交互的體驗經濟,促進文化產業、文化遺產和社會經濟資源與旅游業的協同融合。 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調動公眾參與積極性,推進長江文化嵌入公眾生活。例如,將農耕文化形成發展的歷程由傳統的“博物館展示”轉變為生活中處處可見的農耕工具標識、農耕景觀及農耕體驗。 (作者:陳庚,系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