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發展需要更多“爆改”創意
2025-01-23 10:29:16?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人民日報》(2025年01月23日 第 05 版) 狗尾巴草編成戒指,高粱稈插成眼鏡,馬齒莧做成項鏈……這些小時候就地取材的手工玩意兒,你還記得嗎?最近,助力農作物“抬高身價”的創意“爆改”,在短視頻平臺上紅火起來,打開了農產品跨界“出圈”的新思路。 “爆改”的單品之所以受到歡迎,在于它們本是常見農產品,足夠“接地氣”,能夠激發出人們內心深處的鄉土情結,引發情感共鳴。另外,新穎的創意帶來又土又潮的反差感,不僅展示了農產品的多樣性,也給消費者以新鮮感,拉近了年輕人與農產品的距離,也拉近了城市與鄉村的距離。 “爆改”的風不只吹在農產品上,還體現在農業農村的方方面面。早前,就有短視頻博主推出鄉村時裝走秀,展示農村的農產品新品種、農耕傳統等。近來,有00后“新農人”改造羊圈,養蟋蟀年入近千萬元;有技術能手“爆改”農機,讓年輕人拾起種地的興趣;還有科研團隊把20英尺集裝箱“爆改”為“新農田”;等等。這些“爆改”創意,與時尚、科技、鄉村產業發展等相結合,讓人們對鄉村產生了全新的認識。 進一步來說,這些“爆改”也為農業農村發展帶來了更多可能。有的“爆改”通過科技手段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如河南蘭考農耕文化科技小院引進酵素農耕技術,提升稻米的品質,幫助農民增產增收。有的“爆改”促進農特產品升級,叫響了區域特色品牌。如山東棗莊將石榴元素與傳統美食及藝術巧妙結合,推出紅石榴“喜饃”;云南將本地盛產的咖啡果肉和茶結合,制成咖啡果肉茶等。還有的“爆改”促進了鄉村文化的創新和交流。如四川瀘縣嘉明鎮護松村將70余幅構思巧妙的文化彩繪落腳于各家農戶墻上,展示村莊的發展變化。 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大背景下,鄉村發展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農業生產,而是可以通過創意農業、跨界融合等多種形式打開更廣闊的空間。“爆改”的風吹到農業農村,推動了資源、技術、信息等要素的流動和共享,也助推了城鄉互動和良性循環發展。探索鄉村發展的更多可能,需要更多優秀的創意,需要更多扎根鄉村的實踐,更需要廣大農民群眾的參與和創造。 (摘編自《農民日報》,原題為《“爆改”的風,帶來鄉村傳播更多可能》)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