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發展,在“知”與“行”中并進
2024-06-12 09:49:07? ?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作者:謝偉鋒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 對于文化的“國之大者”,不能僅僅停留在“想象”或者“熱議”的層面。在一次次的“知”與“行”之中,文化傳承發展的意義才更加清晰。“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睆倪^去走向現代,再到更遙遠的未來,我們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運用,絕不能囿于“上下五千年”的編年史之閱讀,而是要把它上升到從“古代中國”到“現代中國”的理念延續之中,從而產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影響力和生命力。 扎根于960多萬平方公里的深厚沃土,中華文明處處都有可采擷的明珠。之前,“何以中國·向海泉州”的主題活動在文化氣息極其濃厚的福建泉州舉行。作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城市,泉州在古代中國有著極為燦爛的書寫。要論什么特質讓大家念茲在茲,最讓人信服的答案,還在于“文化”二字,泉州是國家文旅部評定的全國首個文化生態保護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核心區。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何讓中華傳統文化這一全人類的精神寶庫在當下發揚光大,并以更容易被現代人接受的方式打開,是極具現實性的議題?!爸腥A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薄巴萍杭叭恕钡淖允?、“和而不同”的智慧、“天人合一”的境界,中華文化對于新興理念和科技都有著創新的借鑒意義,我們所努力構建的“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很大程度上正是對傳統文化的一脈相承。 在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浪潮奔涌的時代語境之下,一個個場景足以見證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落腳。在山東濟寧曲阜召開的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文明尼山對話,主題就是“人工智能時代:構建交流、互鑒、包容的數字世界”。尼山是孔子的誕生地,是中華文明的重鎮。在這鐘靈毓秀、文脈悠長的文化熱土上討論關于人工智能的種種,是一場觸摸文化、擁抱未來的深邃思考,也是一場共話發展、感受傳統的碰撞交流。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感受中華文化在各個民族之間的水乳交融,值得一場親身奔赴,充分感受各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匯交融,看到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這構成了這塊廣袤土地上各個民族文化共融的豐富內涵:從文化兼容并蓄到民生極大改善,再到經濟蓬勃發展——親歷、親為、親見的親身感受,讓我們加深了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文化傳承發展,在“知”與“行”中并進。中華文化從來不缺少濃厚的文化家底,它只是迫切需要更多人積極參與,激活文化傳承“一池春水”,繼而去打動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在一次次的活動、交流、走訪和對話中,中華文明的歷史得以呈現和發掘,同時也展現了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局面。審視“傳承發展”,行動是一把標尺。和更多人一起,我們去探尋“何以為中國”。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