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地方談】讓“地攤經濟”加入經濟社會發展“正規軍”
2020-05-25 10:07:16?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楊寶玲建議,在進一步加強規范城市管理的同時,因地制宜,釋放“地攤經濟”的最大活力。楊寶玲建議制定統一的“地攤經濟”準入許可標準、從業資格條件和商品入市手續,采取頒發資格證、許可證等方式,給予“地攤經濟”與從業者的合法地位。 對于“地攤經濟”我們太熟悉了,這就是我們身邊的事情,不管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地攤”都是一道特別的風景線。“擺地攤”相對于那些店鋪經營者,他們就是“非正規軍”。當然,“地攤”的存在有其特殊的優勢,既能夠讓經營者的流動更方便,既能夠讓消費者買到物美價廉的產品,這對于經營者和消費者來說都是好事,更重要的是,“地攤經濟”是創新創業的重要“起點”,為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力。 “地攤經濟”是農商轉化的“融點”。地攤“火爆”背后,不僅僅在于其中有一針一線群眾需要的“小東西”,更在于其價格低廉,帶給了群眾實實在在的實惠。同時,“地攤”的背后其實也是農民和商人的重要“契合點”。一些經營者,在趕集時刻是商人,在回家以后變農民。可以說,“地攤經濟”是農商轉化的“契合點”“融點”,讓更多的創業者通過這種“低投入”的方式試水創業,其實也是“雙創”的重要表達方式,這種更接地氣的模式,能夠為“三農”問題的解決注入新的力量。 “地攤經濟”是城市中夜經濟“燃點”。“地攤”在城市中往往見于夜晚,華燈初上,走過一個又一個有特色的地攤,不僅僅豐富了群眾的夜間生活,更是讓整個城市的經濟動態活躍起來。當然,這種“地攤”也就成為了大家眼中的“夜經濟”。不要小看了那一個個小攤,在這流動的攤位中,城市的繁華讓普通的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更點燃了城市經濟的溫度,成為了新的消費增長點,對于一個地方的發展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地攤經濟”是社會治理的一面“鏡子”。“地攤經濟”是社會發展中的特殊產物,當然,這也是順應社會發展規律,順應群眾需要的表現模式,推動“地攤經濟”就需要在社會治理上更加用心。“地攤經濟”極大地豐富了群眾“后花園”,在帶給大家更多購物新樂趣的時候,更需要在規范上下功夫,既要避免違規占道,為“地攤經濟”的繁榮劃分固定的經營范圍,更需要質監部門能夠對地攤商品加大監督,不要讓“三無”產品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大家的面前,基本的“底線”應該守住,才能夠更好地守護群眾的健康。 “地攤經濟”讓城市、農村的“煙火氣”更加濃郁,讓地方發展煥發生機。給予這些地攤經營者合法的地位,既是對他們的保護,也是對群眾的保護,讓多種模式共存的經營模式,才能把更大的實惠送給群眾,讓“人民至上”融入到社會治理的每一個角落。(婧藍)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