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一條“護士怒斥醫托”的視頻在網上熱傳。視頻中,值班護士發現醫托后大聲呵斥:病人都哭了,你還騙人錢!她抓住醫托的手,聯系保安將醫托帶走。很多網友稱這位護士為俠女,“為大俠點贊!” 怒斥醫托的護士的確有俠女風范,她的怒斥、她的柔腸,讓人于城市江湖之中發現了一位女俠士。當然,她的挺身而出更是讓人感動。要知道,醫托可不是什么新鮮事物,醫托的危害各方早已共知,但對于醫托,多數人的態度只有無奈,即便是主管部門,也通常依賴運動戰的突擊打擊,至于斬草不能除根的尷尬,最后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所以,當看到這位眼中揉不進沙子的護士時,人們感到心里一暖——這個對醫托零容忍的護士,無疑有一種久違的俠女風采。 只是,看完俠女護士的報道后,心里的感動難以持久。一方面,你估計這樣的俠女護士有多少?基于常識判斷應該不多,正是因為這樣的人不多,才讓一個見義勇為的護士成為公眾口中的俠女。另一方面,俠女在怒斥時,說了一句讓人有些泄氣的話:“你們就是鉆國家法律的空子,真是恨不得在你們臉上貼上醫托兩個字。”對于醫托來說,他們最不怕的就是怒斥和道德的譴責,如果法律真的有空子可鉆,俠女怒斥的效果恐怕也只能是一時的快意恩仇。 所以,感動于俠女護士的事跡時,還應該思考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對醫托零容忍的還應該有誰?長效治理只能來自于穩定的制度和常態的監管。如果沒有完善的制度和周全的執行,那么俠女護士的效果也就僅限于新聞層面。當新聞的熱度過后,該出沒的醫托還是會出沒,他們并不會害怕俠女護士再度發威,他們也不會擔心輿論鋪天蓋地的聲討。這些道德層面的懲罰他們根本不在乎,他們最不在意的就是道德評價,他們真正在乎的是利害關系。如果他們有基本的道德底線,他們就不會去做“趁火打劫”的醫托。 具體而言,有兩個關鍵的問題繞不過。一個是,對醫托如何定性?無論如何定義,所謂醫托,本身都帶有詐騙的惡意,他們可不是什么提供免費咨詢服務的活雷鋒,他們只是盯著患者口袋的貪婪的詐騙者。他們賺得越多,患者就會“出血”越多。這難道不是赤裸裸的詐騙嗎?但是,囿于相關法律細則的缺失,有關部門在對醫托進行打擊和定性時,常常只能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進行處罰。這樣的“嚴重”后果,很多醫托顯然能夠坦然接受——與獲得的收益相比,這樣的處罰就是毛毛雨。因此,即使醫托可能被打擊,他們依然有恃無恐。 另一個是,對雇傭和縱容醫托的醫院該如何定性?談及醫托時,似乎醫托就是罪魁禍首,醫托就是破壞醫療環境和秩序的始作俑者。這實在是太看得起醫托了,他們一沒有技術,二沒有資源,三沒有后臺,他們不過是靠一張嘴來“討生活”。醫托之所以屢禁不絕,根本的原因在于一些醫院需要他們,給他們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正是這些企圖從患者身上榨取更多利潤的醫院存在,讓醫托成為有價值的工具。因此,在打擊醫托,定性醫托時,也應該厘清醫院在其中的責任。該處罰的處罰,該取締的取締,千萬不能只見醫托不見醫院。對于醫院來說,醫托就像是韭菜,割完一茬會再來一茬。 俠女護士讓人感動,但對醫托現象零容忍的不該只有她,我們還需要制度和監管對醫托現象零容忍。盡管,與俠女護士相比,制度與監督是宏觀的、抽象的,在制度層面也會缺少一些故事;但是,只有制度和監管才能真正帶來常態的持久的效果,人們才能獲得穩定的秩序與安全感。否則,感動過后兩三天,醫托還是會照樣出沒。那時,我們是否還要等待下一個俠士的出現? |
相關閱讀:
- [ 04-06]互聯網應織密“網絡醫托”過濾網
- [ 01-27]治理網絡醫托不能總靠記者沖鋒陷陣
- [ 01-13]貼吧變“醫托平臺”,就該歸《廣告法》管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