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9月13日下午,新華社報道了《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于近日印發的消息。 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后,如何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自然成為經濟領域深化改革的重頭戲。作為指導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綱領性文件,相關指導意見的起草、出臺、發布及其具體內容,一直受到各方高度關注。任何有關這一文件的消息,都可能在資本市場上引起反響,攪起股價的波動。 國企改革,事關重大,也體現在相關文件的出臺過程中。據悉,相關國企改革方案從2013年底便開始起草,此前一直在修改。直至近日才正式出臺的原因,除了觸及各方利益需要平衡和統籌考慮外,還在于對相關方案的審慎態度。 如何通過深化改革做強做優做大國企,使之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在新歷史階段作出新貢獻,這是國改的初衷和目標。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決不容許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則是國改的政策底線。 對此,頂層設計方面的態度十分明確,毫不含糊。如國資委主任張毅在答新華社記者問時強調:國有企業要先加強監管、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這一條做不好,國有企業其他改革難以取得預期成效。換言之,這一政策底未能守住的話,國有企業改革就可能遭遇重大挫折,難以實現既定目標。 在這方面,以往不是沒有深刻教訓。改革開放后,國企改革向來是經濟改革的一條主線。從廠長經理負責制到公司化、股份制,一路走來,有些地方國有企業或被大規模賤賣、或在MBO過程中被“偷天換日”,凡此種種,不僅備受公眾質疑,而且實質影響了國企改革的進程。 所謂國有企業,就是全民所有的企業。倘若國企成為一小部分人牟利的工具,國有資產流入一小部分人的腰包,那還能叫國企嗎?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國企改革又怎么可能順利推進? 正因如此,相關指導意見進行了更為全面、深入的制度設計。可以說,如何有效防止國資流失,貫穿了相關方案設計的整個過程。具體內容有點多,如相關介紹所稱,主要包括了內部監督、外部監督、社會監督以及責任追究機制的升級換代。 特別值得指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這次國企改革的亮點,但相關指導意見明確,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蓋,不設時間表,成熟一個推進一個。國企混改的重點是改革國企所有權結構,使之更適合市場機制,而作出“不搞拉郎配”的決定,則是為了避免出現有人以改革名義侵吞國有資產,以防止國資流失。這體現出國改方案設計的一個重要理念,即不能片面地為了提高改革效率而損害原則底線。 相關指導意見是即將陸續推出的“1+N”國企改革系列文件中的“1”,防止國資流失是國改的政策底,這個“1”能不能寫好,為一大關鍵。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