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商務部消息,為貫徹落實2015年中央1號文件、《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精神,進一步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商務部等19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意見》,《意見》針對目前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從培育多元化電子商務市場主體、加強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設、營造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環境等方面提出了10項舉措。(9月1日《人民網》) 雖然早在2013年,我國的電子商務交易額就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然而相比于歐美等國家,中國的電子商務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不僅整體水平與國外成熟體相差較遠,而且在行業分布和區域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失衡現象相對嚴重。據江蘇南通市經信委統計顯示,目前該市開展電子商務應用的企業僅達40%,近五成的企業網上銷售額占銷售額在10%以下,超過30%的企業未開展網上購銷工作。經濟發達城市尚且如此,全國其他地方的狀況就不難想像。 3月5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將其列為重要的國家戰略,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和關注,使“互聯網+”迅速成了一個公眾熱詞和關鍵詞。作為“互聯網+”的重要實現形式,電子商務起著支配和決定性作用。在經過一個快速而蓬勃勢頭后,電商的發展已處于一個瓶頸期,在資源和要素相對集中的城市,城市電商毫無疑問已經進入了白熱化階段,流量受到幾個大平臺的控制,營銷成本與日俱增,同時還需要時不時進行價格促銷策略來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并且這種青睞也并不一定能換取消費者的忠誠度。 然而在廣大農村地方,電子商務還處于相對落后的地步,盡管市場的潛力巨大和消費旺盛,然而市場卻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其間雖然出現了一些“淘寶村”或者“淘寶縣”,然而個案并不具有代表性,農村電商的發展相當滯后,與其市場容量、人口基數和消費能力有很大的差距,也未能達到預期性的要求。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受經濟發展的水平、客戶認知度、客戶的定位、信息的脫節等多種因素,使得農村電商的發展受到了諸多瓶頸限制。 然而,農村電子商務始終是電商產業發展的重點支撐點,一方面國家要實現信息化、產業化和現代化,就離不開農村的同步建設,這是一種現實選擇,也是一種戰略要求;另一方面,電子商務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既需要在既有的數量基礎上提升質量,又必須不斷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而擴大總量。農村面積廣,幅員大、人口多、消費潛力巨大,誰能先行一步就能占據主動。更重要的是,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通過農村電商的發展,可以改善農村信息化基礎建設,提高農村信息化程度;可以改變農產品傳統銷售模式,實現城鄉交易方式一體化;也可以改變農村青年就業方式,推動農村人口回流集聚;更可以改變農村消費市場環境,促進城鄉消費方式的一體化。有了電商這個快捷的平臺,農村的特產與產品可以很快銷售出去,而農民坐在家門口就可以購買所需的產品。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今年的一號文件提出的“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的要求。然而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爭需一系列的政策引導和扶持,以縮小與城市之間的差距,并通過電子商務的一體化實現城鄉發展的協同化。可喜的是,在政策的引導和企業的超前布局下,以阿里“村淘”為代表的一系列電商企業,正在讓農村電子商務變得活躍起來。相信隨著新的政策出臺和實施,農村電子商務必然會突破瓶頸限制而高速發展。 |
相關閱讀:
- [ 08-31]國務院扶貧辦:將推進電商精準扶貧
- [ 08-10]發改委起草汽車業反壟斷指南 平行進口車及電商將被監管
- [ 08-07]中國最大跨境電商航空物流綜合服務平臺在滬啟用
- [ 08-03]電商推出“海淘”頻道:價格不便宜 售后麻煩多
- [ 07-27]電商網站拖欠近百品牌貨款 商家停貨后仍運營
- [ 07-13]網售電影票價格納入規范 電商稱低價策略已過時
- [ 07-03]網絡食品交易戴上“緊箍咒” 電商必須為食品安全負責
- [ 06-26]“刷單”已成電商潛規則 消費信任體系面臨挑戰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