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托“大戲”何以能堂皇上演?
2015-07-08 08:49:24?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近日,記者在北京西站暗訪發現,醫托們在這里“組團忽悠”來京就醫的患者。他們自制車站工作證、身穿藍色制服,組團形成連環騙局,騙外地來京就醫者到一家名為“百德堂”的中醫診所就診。同樣在北京站、積水潭醫院、協和醫院、阜外醫院、301醫院也是醫托的重災區。行內人士揭秘,此況已存在近20年。醫托跟小醫院倒三七分成,患者消費1萬元,醫托拿走7000元,而這些都是患者的“救命錢”。(《新京報》7月6日) 現實中,火車站出口,被各路旅店、一日游的“托”所包圍,實在是稀松平常的景觀。不過,盡管公眾對于火車站的“托”并不陌生,也早有心理戒備,但面對劇情如此復雜,且多角色分工合演的“醫托”大戲,就算是足夠理性,恐怕也難免入套。 當組團忽悠、連環騙局的“醫托”大戲,竟然搶占了火車站這類人流密集入口,其危害性的確不容低估,戳穿這類把戲,更不無有必要。不過,對于“醫托”大戲,僅僅靠媒體臥底揭穿其驚人內幕,顯然還遠遠不夠。“醫托”現象如此難以根治,甚至還有不斷升級之勢,倒是更值得反思。 不可否認,北京醫療資源的集中,極大的刺激了進京求醫的需求,再加上異地求醫者往往存在極大的信息不對稱,的確給“醫托”們創造了可乘之機。而醫患之間互信的缺失,也一定程度上把患者推向了“醫托”。不過,這仍然不是“醫托”大戲堂皇上演的理由。 雖然醫托背后各有其主,也不乏證照齊全的醫療診所,但不同醫療機構之間的技術特定與擅長科目多少還是會有所差異,而這類信息本不應當由“醫托”隨意忽悠,而應有更具公信力的發布與告知渠道,不難設想,當潛心策劃的“醫托”大戲成為醫療信息事實上的傳播者時,公眾怎能對那些不良醫療機構的欺詐型“醫托”加以區分和規范? 其次,醫療機構之間的競爭確實如火如荼,那么,壓縮就醫導醫成本,以優惠的價格配以優質的服務來吸引患者前來就醫才稱得上是在醫療競爭中抓住了要領。何以卻在原有環節之外,竟橫生出“醫托”這一“剝利抽成”的中間環節來?甚至患者消費1萬元,醫托就要拿走7000元,什么生意能如此暴利?而真正競爭激烈,那些需要增強成本管理以吸引客戶的行業,何以能滋長出如此暴利的中間層呢?而這些養肥了“醫托”的成本,想必最終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體現在患者的繳費單中。 可見,“醫托”本是醫療領域中的不正常現象,與其說是醫療機構激烈競爭下的產物,倒不如說是不正當競爭下的滋生的“怪胎”,即便醫療機構間的競爭確實使得“醫托”生意愈發紅火,也完全屬于歪打正著并進一步暴露了醫療機構內部管理與外部協調方面的漏洞與不足。 可以想見,假如醫療機構及其科室的臨床水平與診療能力經過認證并有可資信賴評分,并且一座城市的醫療信息都由當地的衛生部門統一搜集并及時通過網絡及媒體發布,假如醫療這一公共服務真的能夠做到的如同超市般明碼標價,假如醫患之間有基本的互信。無論是本地還是外地的患者求醫問藥均無需如此“盲人摸象”,更無需額外經受被“醫托”欺詐的風險與變相盤剝的損失。至于此類信息的公布,誰說不是作為公共事業的衛生部門的份內之事。 一言以蔽之,醫患之間若無嫌隙,醫療信息若公開透明,“醫托”大戲,本不該有上演的舞臺。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