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川不少高校在全部專業或部分專業推行“大類招生”,這項措施被視為目前高考改革的“先頭兵”和大趨勢。所謂“大類招生”,就是招生時不分具體專業,按學科大類進行招生,學生進校學習一年或半年后,對專業分類有了一定了解,再根據本人意愿、興趣、就業去向以及社會需求等因素選擇專業。 一直以來,高考生在填報志愿時就得選定專業。由于很多考生乃至老師、家長對高校專業劃分并不了解,此時的專業選擇往往有著很大的盲目性,等進入高校學習一年半載,才發現所學專業與自己的興趣、志向相去甚遠,雖追悔莫及但為時已晚。人們常說高考“一考定終身”,不僅指考分決定一個學生能不能上大學以及能上什么檔次的大學,而且指一旦選定了某個專業,便決定著一個人一生的職業走向乃至前途命運。茲事體大,有必要通過更加合理的制度安排,讓廣大學子都有機會選擇真正中意的專業,避免“誤入歧途”。 高校“大類招生”就是在這方面作出的努力。譬如,一個高考生對哲學感興趣,他只須在填報志愿時選擇哲學學科,至于究竟是學馬克思主義哲學還是現代西方哲學,抑或中國古代哲學,等入校后通過一定時間的學習了解,再確定自己的專業方向即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只有在興趣的引導下,才能把學習當成樂趣,才能把一個專業學好學精,進而有望成為這個專業的高水平人才。所以,高校“大類招生”首先是一項對學生有利的招生政策,這項政策的推出,體現了高校對學生專業選擇權的尊重,彰顯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當前,高校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這種競爭從根本上說是人才培養質量的競爭。怎樣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無非是在教與學兩方面下功夫,老師教得再好,學生不好好學也是枉然。顯然,要讓學生好好學習,最重要的就是他們對所學專業感興趣,并且具備學習這個專業的特長。從這個角度看,高校實行“大類招生”,讓學生從自身興趣和特長出發選擇專業,為學校“因材施教”打下了基礎,不僅對學生有利,而且對高校有利,有利于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其實,“大類招生”不只是學生與高校的“雙贏”。從更宏觀的層面來看,高校“大類招生”在避免部分學子“誤入歧途”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高等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在避免部分學子浪費寶貴青春時光的同時,也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更多高水平人才。所以說到底,“大類招生”在實現學生與高校“雙贏”的同時,最大的“贏家”將是國家和社會。 一個小小的變革就能實現多方共贏,高校“大類招生”沒有理由不推而廣之,說它是高考改革的大趨勢并非虛談。當然,從“大類招生”開始,逐步實現大學生自由轉專業,給予每個學生在專業選擇上的“后悔權”,這應該是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