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這是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12年聚焦“三農”。形式上高度重視,內容上此次吹響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號角,給人以新希望。 近十余年來我國的“三農”政策,一向被視為“城市回饋農村”。很多人覺得,現在國家在施惠于農民,具體“惠農”之政,包括2006年取消農業稅、種糧給補貼、推行新“農合”等。而城市反哺農村的理由,是在中國長期的工業化進程中,農村承受了資本積累之重。反哺農村,是城市知恩圖報。 今天的城市反哺農村,首先要擺脫道德幻覺。國家免除了農業稅、補貼種糧戶、補貼鄉村公路建設,或許所費不貲,但有筆賬要算清楚:農村和農民給了城市多少,而城市現在又反哺了農村、農業和農民多少。 現在人們經常說的“城市反哺農村”,是指歷史上城市從農村汲取公糧、工業原料,對農民欠下歷史的巨債,現在城市有意向農村和農民償還舊債。如果抽象地講,似乎是如此;但如果進行量化評估,真相就會變得復雜起來。 歷史欠賬這里姑且不談,現在城市是否真的在反哺農村,必須用事實和數字說話。當前我國每年對農村轉移支付1萬億元規模,聽起來城市對農村的回報可謂豐厚。但還是算一筆賬:去年全國農村居民年人均收入是8896 元,鑒于我國家庭戶均3.02人,假設其中2人為勞動力,則農村每個勞動力年收入為13344元,月收入1112元。但目前即便在湖北農村,門檻最低的小工活,每人每天工錢約150元,就算每月只工作20天,月收入即可達3000元。 換句話說,如果對農業勞動力進行成本核算,中國農民從事農業的收入就是負數。國家需要農民生產糧食以及其他農產品、工業原料,但對農民來說這是一樁虧本買賣。雖然政府免除了農業稅,給予農民多種補貼,但農民種田仍處于虧本的困境中。 所謂“城市反哺農村”,嚴格說,農民未蒙其利。2014年,我國生產糧食6億多噸、棉花616.1萬噸,它支撐了中國的糧食安全,穩定了相關工業原料價格,但中國農民實際上巨虧。其實,中國城市不僅沒有反哺農村,而且繼續汲取農業勞動成果,從農民的辛勤勞動中汲取工業化所需資本。 弄清楚城市與農村關系的事實真相,有助于我們反思“城市反哺農村”的目標、方式、標準和制度安排。具體應當怎么辦,是政府應當認真研究的事。可以肯定的是,正因為種田不劃算,中國農民已經放棄了精耕細作的傳統,而改采“懶漢農業”方式,不鋤草、不施農家肥、不抗旱,使農業低效問題雪上加霜。 這當然不能歸咎于農民,“懶漢農業”本身就是一種落后的生產方式,其根源是農村和農業制度安排,它呼喚國家對農業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的變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國家作出的一個回應,但還不夠。世界各國政府都在補貼農業,如何讓農村感受到反哺,實際上需要中國政府的更大誠意。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