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達州和重慶環保部門因分別拋出“熏臘肉致霾論”和以環保執法名義對“煙熏臘肉”開刀,受到輿論廣泛關注。(《新京報》2015年1月25日) 制作煙熏臘肉是一些地方群眾的傳統生活習慣,就像有些地方喜歡吃大蔥,有些地方喜歡吃大蒜,有些地方喜歡吃面食一樣,本不值得公開討論。但“煙熏臘肉”因為是官方以禁止性態度介入,不僅容易導致當地群眾的反感,也會讓外界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讀。如果解讀有偏差,并經影響力比較大的媒介傳播,很容易給當地工作帶來被動。 空氣質量差是很多城市的通病,產生的原因不論是政府部門還是民間機構都早已得出了結論,這里面既有改革開放幾十年快速發展帶來的歷史欠帳(比如:企業污染等),也有人們生活方式改變后帶來的新問題(比如:汽車尾氣等)。在這些共性問題面前,少數地方還存在“個體差異”,比如在每年收割季節,一些地方大量燒秸桿,導致空氣污染嚴重。“煙熏臘肉”就是四川達州和重慶區域的群眾因傳統生活習慣而形成的“個體差異”。這樣的“個體差異”本沒有錯,但在空氣質量都比較差的今天,的確不應該“雪上加霜”。 環保部門是各級政府依法治理包括空氣質量在內的職能部門,的確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轉變能源結構,查處工業污染、推廣清潔能源等“大事”方面,但眼前如果隨處都是熏臘肉的煙火,而且這種煙火導致了本地區空氣質量惡化,成為了空氣污染的源頭,這樣的“小事”能不管嗎?如果袖手旁觀,他們的行為算不算不作為呢?如果看得見的污染都管不了,那些停留在紙面上的規劃、方案、措施能夠落實嗎?從這個角度說,應該給達州和重慶環保部門點個贊,至少他們已經在開始作為了。 在日前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增強辯證思維、戰略思維能力,努力提高解決我國改革發展基本問題的本領。“治霾禁熏臘肉”雖然屬于局部地區的單項工作,但我們也應該辯證的看,不能“一棍子打死”,更不能帶上某種特定的帽子,如果輿論不問青紅皂白的一邊倒,那基層領導干部誰還敢放開手腳做工作? 喜歡熏臘肉畢竟是一個地方幾百年的傳統習慣,要想在短時間內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是不可能的,因此,當地環保部門在工作時必須注意工作方式方法,既要尊重當地的民風民俗,又要看到熏臘肉的星星之火對空氣污染的危害。比如:積極引導比一味禁止好,循序漸進比“一刀切”好。當然,作為依法開展環境治理工作的環保干部,也別忘了加強網絡媒介素養提升,時時處處做到慎言慎行慎獨,別一不小心整出個雷人雷語,既讓自己受傷,也讓工作被動。 |
相關閱讀:
- [ 01-23]叫停煙熏臘肉別成治霾“主打”
- [ 01-23]整治熏臘肉:“祖傳”與現實狹路相逢
- [ 01-21]窺視“熏臘肉”致“霧霾”的微麻心理
- [ 01-15]“熏臘肉致霾”,這個帽子扣大了
- [ 01-15]熏制臘肉的“霧霾”中,誰“醉”了
- [ 01-15]不應讓熏臘肉系罪魁禍首張口就來
- [ 01-14]“熏制臘肉是霧霾元兇”是黑色幽默
- [ 10-25]毒臘肉遭查被埋黑窩點挖出再賣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