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降溫”倒逼教育轉型
2014-12-31 07:38:43?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164.9萬!繼去年人數下跌以來,201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考報名人數又減少6.5萬人,宣告這場持續了20多年的“考研熱”開始明顯降溫。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認為,“對高學歷的盲目追求與崇拜,一去不復返了!”(12月30日《中國青年報》) “考研熱降溫”是現實的必然,但沒想到這個“游戲”這么快就要結束了,還是令很多高校有些措手不及,因為一度把考研作為高校教育品牌之一打造的高校來說,考研已經成為其教育支主產業之一,而現在考研熱卻突然降溫了,拐點提前到來了,有的高校顯然還沒有準備好教育轉型,有些不適應,未來的路何去何從,正在猶豫之中。 也許有人奇怪,考研為何突然降溫呢?其實這一點都不奇怪。如果把考研比如成高校教育的“富礦”的話,那么“考研熱降溫”則意味著這座“富礦”的資源開始枯竭,吃“資源飯”的時遲早要結束,高校教育要有新的發展,亟須轉型,主動發掘新的資源。那么什么是高校教育的“新資源”呢?是不是打造升級版,批量生產和制造博士呢?此路恐怕難以走通。 事實上,考研熱降溫,是現實更是市場的理性選擇。當下市場出現了兩種反差:一種是企業人力成本不斷上漲,對高學歷人才的需求下降,市場研究生人才供大于求,研究生就業也難,有研究生學歷未必能有好崗位,考研是否值,成了一部分大學生的盤算;一種是企業開出的工資單與研究生的教育投入和心理期望值有很大反差,挫傷了大學生考研的積極性。 因此,要走出考研熱降溫的困局,必須從放棄教育產業化,必須從擴招向提質轉型,以教育產品質量取勝,而不是繼續走產業化道路,一味的擴大高校規模,以大取勝。高校教育產業化經過多年發展,已經沒有空間和潛力可挖,相反,由于教學質量持續滑坡,就實際能力而言,坊間普遍認為,當下的研究生相當于過去的本科生,現在本科生相當于過去的??粕?,數量越多,越泛濫成災。 現實問題的存在,使用人單位開始回歸理性,不再單純追求大學生的“本本”,而更看重大學生的實際能力。當市場規律發揮了調控功能,資源要素就得按市場規律辦事,就當下而言,那就是瞄準市場,走“精品線路”,打造上乘教育質量產品,使之成為人才資源市場的“搶手貨”,不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都會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反之,則只能死路一條。 考研熱現降溫拐點,是福還是禍,都躲不過。短期看,不是好事,而從長遠來看,卻是一件好事。識時務者為俊杰,看到了問題所在,積極轉型,才有出路,才能走出一條持續發展的高校教育道路。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