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今年10月17日是我國首個“扶貧日”。國務院扶貧辦昨天通報,針對個別國家級貧困縣“脫貧不摘帽”的現象,扶貧辦表示,正在研究相應的退出機制。近年來我國多次出現各種“跑步爭當貧困縣”、“貧困縣實則不貧”等亂象,貧困縣建立退出機制也已經呼吁數年,現在決策部門作出正確決策,說明已經時不我待。扶貧有類似公益性質,如果讓那些脫貧縣還繼續戴貧帽子,會嚴重毒化社會空氣,影響扶貧的可持續性。 留心者會注意到,媒體時不時地就會出現一些“貧縣不貧”丑聞,諸如“湖北秭歸80萬天價接待費”、湖南新化縣強扣水利款建旅游區、四川巴中三個縣政府領導嚴重超編等等。另外還出現為了戴上貧困縣帽子,不少縣級政府爭相“哭窮”,各種段子滿天飛。諸如“我們這次沒有爭取到貧困縣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縣真的太窮了。”這個段子是兩個縣爭戴國家級貧困縣帽子,落敗的縣長含淚說出的經典名言。 之所以不愿意摘掉貧困縣帽子,是因為貧困縣背后隱含了中央政府給予的巨大經濟扶持,單從資金上來看,貧困縣每年可獲得國家財政扶貧資金、以工代賑、貼息貸款三項資助,省級財政也有補貼,除此之外在教育、科技、招商引資等方面都有政策優惠。并且申報貧困縣是一項“一勞永逸”之舉,貧困縣不需要年復一年跑政策跑資金,付出的成本相對低廉。在巨大利益的誘惑之下,一些縣級政府為了戴上貧困縣帽子,進行各種數據造假,如故意壓低人均收入,夸大貧困人口數等,以爭奪貧困縣指標。數據造假之風,嚴重擾亂了貧困縣的評定機制,影響資源分配的公平性。必須遏止“爭當貧困縣”現象,讓那些早已脫貧者退出。 但僅有貧困縣退出機制是遠不夠的,還必須對整個扶貧機制進行重塑。貧困縣的設立是有其合理性的,一方面當時貧困廣布,具有明顯的區域性,以縣為單位的扶貧政策覆蓋絕大部分貧困地區;另一方面,縣具有行政區劃和地理條件合二為一的特點,既有利于政策自上而下執行,也有利于縣域內資源協調整合。然而,在三十多年后我國減貧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現階段的貧困狀況與最初相比已經遠不相同,區域性貧困范圍進一步縮小,并集中于條件極其惡劣的小部分地區,貧困人群即便在縣內也較為散布。以縣為單位的扶貧政策瞄準缺乏精度,而且還帶來嚴重的負面作用,越來越難以適應當前貧困現狀的要求。 未來應該改變目前這種不精確的貧困縣扶貧模式,提高瞄準精度。這些政策應該包括:其一是建立以戶為單位的扶貧制度,提高瞄準精度。過去的扶貧政策已經使區域性貧困的范圍迅速縮小,以戶為單位進行扶貧,有利于扶貧資金集中突破,提高扶貧針對性和資金使用效率。目前國家盡管將扶貧對象向農戶偏移,但程度還不夠,數量龐大的貧困縣仍會占用大量資源,農戶真正得到的扶貧資源難以保證。 其二嚴格全過程監管,建立強有力的監管懲罰機制。對扶貧資金的使用實行嚴格審批、監管制度,從源頭到資金使用、結項嚴格管理,建立嚴格的懲罰機制,對造假及貪污腐敗毫不留情,震懾及約束官員行為。 其三建立動態評定標準,提高資源利用率。對納入扶貧政策的農戶,對其進行動態管理和評價,建立合理的退出機制,一旦其有能力脫貧致富即退出,避免資源大量占用浪費,將寶貴的資源用到最需要它的人群身上。 當然也應該建立一些懲戒機制,不能讓那些戴貧困帽子的地方政府不但沒有恥辱感,反倒是生長榮譽感。也要建立對于在扶貧方面一直不作為的懶政行政的處罰機制,不能讓貧困一直持續下去,要建立“脫貧光榮”的機制。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