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的全國道德模范何濤利用護士工作之便,從單位非法獲取《出生醫學證明》,交由其夫侯燦通過網絡販賣謀利。二人涉嫌買賣國家機關證件罪,近日被公安機關采取刑事強制措施。記者6日從六安市相關部門獲悉,何濤的省、市道德模范稱號已被撤銷,同時已經提請中央文明委撤銷其全國道德模范稱號,目前中央文明辦正在按程序辦理。 管子云,“道德當身,不以物惑”。一個全國道德模范,短短數年便淪為犯罪嫌疑人,其跌宕起伏的命運,著實令人唏噓不已。 2004年,19歲的上海姑娘何濤與六安農民工侯燦相識熱戀。2005年,一場突發車禍致侯燦癱瘓,隔年,何濤毅然嫁到侯燦老家,護理下半身癱瘓的侯燦,伺候半身偏癱的婆婆,其事跡感動無數國人。2008年,何濤被中央文明辦授予“中國好人”榮譽稱號;2009年9月,在第二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活動中,她被評為“孝老愛親”全國道德模范。此后,她還獲得過“五四青年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按理說,何濤付出了真情,也不止收獲了榮譽。何濤在當選道德模范后,按照上級關于禮遇和幫扶道德模范的有關要求,當地黨委、政府解決其工作和住房等問題,幾年來,各級部門和社會各界均給予了很多關心和資助。在這種情況下違法犯法,依然選擇鋌而走險,對關愛她的社會來說,算不算以怨報德? 何濤事件昭示了兩重意義:一者,道德模范是榮譽,更是責任。如果思想道德層面不能身先士卒,甚至底線的法紀都不能遵守,“模范”二字也不是規避責罰的黃馬甲。法律面前,道德模范也是公民。二者,活到老學到老,即便在精神價值層面,道德模范也不能“吃老本”。核心價值觀的學習,是抵御“道德出軌”、培育公民理性的必由路徑。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自古以來,道德建設就必須與經濟社會同步。隨著全面深化改革進程的有序推進,經濟轉型、社會轉軌、利益博弈加劇,由此在價值觀上的對壘與沖突也會愈發糾結。道德模范也好,普通市民也罷,難免會出現精神家園的震顫與重構。這個時候,凈化風習、培固根本,是價值構建的“第一課”。于此而言,撤銷道德模范,說到底也是正能量的傳遞:因為任何一個公民,都不能逾越底線的法律。一句話,你可以不站上道德至高點,但不能缺德無良、違法亂紀。 |
相關閱讀:
- [ 08-07]“道德模范”被拘關乎法律無關道德
- [ 09-27]為實現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