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號超強臺風“威馬遜”過境,瓊粵桂等地出現狂風暴雨天氣,引發洪澇等災害,廣東133.9萬人受災,廣西232.7萬人受災,9人死亡,海南210.7萬人受災,9人死亡,5人失蹤。 據報道,這場“威馬遜”是41年來最強臺風。以死亡人數、受災人數、受災轉移人數、經濟損失綜合而論,這是一場大災。但嚴格來說,這樣一場大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官方報道鋪天蓋地是中規中矩的“災情”,各種數據逐一描述并定義著臺風激烈程度,滿眼所見盡是數據、概念,缺乏具體詳實的一線信息。總之,這是一場受災程度與其“新聞性”、重視度極不匹配的災難。 政府應急救災機制可謂及時啟動,據報道,海南首批1億元應急救災資金已經下撥。但受災地區需要得到怎樣的幫助,災情到底是怎樣的場景,沒有足夠的信息提供。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出現了紅十字會三伏天向臺風災區送棉被的事情,網上引起廣泛質疑。廣東省紅十字會有關人員解釋稱,救災物資的需求是由災區工作人員層層上報的,這一解釋卻首先遭到一些基層干部和群眾的反駁,他們認為當務之急是救災,最需要的是涼席、飲用水、糧食、急救防疫藥品等。由此可見,雙方信息極不對稱。 但是,當我們把視線深入到各種新媒體當中,可以看到同樣鋪天蓋地的災情“匯報”。在新聞留言、微博、微信里,受災當地的人們拍圖,發慨嘆,甚至直接呼吁救援力量。從一些自拍的圖片中可見,臺風災情可能比一些人想象的要嚴重得多。有網友發問道:“現在到處停電停水,臺風肆虐地掃蕩,沒有任何援助能進島。”我們無法求證這些網絡信息的真實度,也許有些故作夸張,但這些確實是自救信息,應該引起足夠重視。 這是一個信息時代,從各個方面來看,我們已經體會到信息無處不在、極速暢通的優越,但同時遺憾的發現,新信息傳播產生的社會效用還遠遠不夠,譬如臺風災區的這些自救信息很多仍然被忽視,以至于沒有及時與救援力量形成互動。在這個問題上,信息銜接、組織層面可能存在著一些問題,政府部門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某種程度上,自救信息所反映的內容,又可以反襯出政府救災應急之不力,至少是水平有待提升,工作有待細化,一些一線災區需要盡快抵達。 我們社會在一些重大災情當中慢慢學會了很多東西,譬如志愿者與傳統機構如何合作,慈善機構如何變得專業化,政府在應急救援中如何統籌調度各方資源,等等。在臺風“威馬遜”面前,卻沒看到這些戰果得到充分體現。而在信息應對上,能夠看到的很多表現甚至相當原始,以至于人們一面看到災民發布身邊具體生動的受災場景,一面卻感到束手無策,被動旁觀。 臺風“威馬遜”背后的自救信息,已經直接展示了災情,直接發布了救援需求,而這背后的銜接過程理應直接迅速,任何等待都是錯失救災良機。相比于那些聲線遼闊的災難預警、數據匯總,這些自救信息更能反映災情,也更加考驗救災應急是否有著真實負責任的態度。 □ 本報評論員 肖暢 |
相關閱讀:
- [ 06-18]別等到大樹砸出慘劇
- [ 06-18]臺風考驗后 “差生”要抓緊補課
- [ 06-16]臺風季來了,廈門切莫輕敵
- [ 06-16]防臺風,重點是保護人
- [ 10-15]“臺風假”保得了滿勤獎?
- [ 10-11]防臺風不能只靠“估計”
- [ 10-09]臺風“罰單”能否倒逼公共政策提速
- [ 10-09]臺風天貼罰單無異于趁火打劫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