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發展的最大辯證法 ??? ——論堅持“百姓富”與“生態美”有機統一 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有機統一,是福建省委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在更高起點上推進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部署。 最近,省委書記尤權指出,我們強調“百姓富”與“生態美”有機統一,既強調了兩者互為基礎、互為條件,同時也強調了兩者互為內涵、相互促進的關系。“百姓富”不僅包含物質富裕、精神富有,也包含宜人生態;“生態美”既指良好的自然生態,也包括和諧的人居環境、社會環境。這些重要論述,闡明了“百姓富”與“生態美”的豐富內涵及其辯證關系,對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若干意見》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百姓富”的第一要義,是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是要讓人民群眾有更穩定的工作、更高的收入、更多的財產、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舒適的居住條件;同時也包括精神上的富有,就是要樹立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不斷提高,享有豐富的文化生活,擁有共同的精神家園。 “生態美”的第一要義,是山清水秀、碧海藍天、空氣清新的自然之美;同時也包括整潔舒適、綠化美化的人居環境,包括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清正廉明的政治生態和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 黨的十八大確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全面小康,不僅包含了人均產值和收入的增加,同時還包括了人們對生活質量特別是健康的要求。“生態美”已成為“百姓富”的重要內容和應有之義。今天,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離不開經濟的繁榮、政治的民主、社會的和諧、精神的文明,也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清水秀但貧窮落后不是我們的目標,生活富裕但環境惡化也不是我們的追求。 核心是如何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一般而言,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只有經濟發展了,生活富裕了,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更高了,對自然生態安全才有更積極的態度,對公平正義的社會才有更高的期待,也才會對“生態美”給予更多的重視,行動上也才會更加自覺。反過來,生態環境對現代經濟發展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了。“魚逐水草而居,鳥擇良木而棲”。那種以破壞環境而取得的“發展”,已被實踐證明是短視的,是得不償失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 福建生態環境優越,這是大自然的恩賜,也是干部群眾長期精心保護的結果。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 在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大背景下,福建具有把潛在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發展優勢的巨大空間潛力。堅持“百姓富”與“生態美”有機統一,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路子,是推進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最大辯證法。 這就要求我們在發展上,要牢牢把握“三個必須”的原則,即必須保持比全國高一點的有質量有效益的速度,盡早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上趕上東部地區平均水平,比全國提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培育壯大龍頭骨干企業,通過做大增量實現結構調整優化,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必須高度重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總的是堅持好字當頭,又好又快,努力實現速度、結構、質量、環境的協調發展。 這就要求我們在發展舉措上,要扎實推進“五個更加”。一是更加注重轉變發展方式,堅持在發展中調整、在調整中發展,推動產業集成集約集群發展,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努力打造福建產業升級版。二是更加注重生態省建設,著力構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活方式,建設生態文明的先行示范區。三是更加注重改革創新,堅持先行先試,突出創新驅動,著力打造公開透明、公平高效的發展環境,健全有利于實現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四是更加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大力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五是更加注重弘揚“滴水穿石”精神,牢固樹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績觀,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風,一任接著一任干,把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不斷向前推進,努力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有機統一。 |
相關閱讀:
- [ 03-28]接力傳承促福建生態戰略穩步推進
- [ 03-25]發錢獎勵凸顯陽光生態課堂缺失
- [ 03-19]李代沫涉毒 明星生態須反思
- [ 03-12]編造消費雷人雷語會惡化輿論生態
- [ 02-26]生態扶貧搬遷要斬斷窮根
- [ 02-17]生態紅線是“高壓線”
- [ 02-07]學生成美容主力軍污染了“美麗生態”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