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社會,應該是能讓絕大多數凡人都能成為好人的社會。因此,設計一系列制度保障,使大多數人都能在放心地幫助他人的同時,滿足自身的道德成就感,是促使一個社會走向正常、健康,進而實現道德的重要保障。 看到老人跌倒,“扶,還是不扶”幾乎已經成為To be ,or not to be式的“哈姆萊特之問”。對于一個正常社會來說,這實在是一樁悲催而又奇怪的事情,然而,它就這么具體而又充滿象征地在我們身邊發生了,而且繼續發生著。 直到今天,終于有一件充滿“正能量”的溫馨事件,讓這個兩難之問,有了一個令人比較寬慰的答案:遇到有醫保的老人,還是可以放心扶一下的。 事情發生在雪花飄飛的沈陽街頭,一位步行的老人,被一位騎電動自行車的青年撞倒。青年急忙停車攙扶老人,并詢問是否需要送醫就診。老人卻寬慰青年說:“孩子,我沒事,我有醫保,你趕緊上班去吧?!?/p> 一位網友目擊了這感人一幕并發到微博,進而感動了更多網友。甚至有人充滿詩意地感慨:老人的一句話,溫暖了中國! 這樣的感慨,無疑有些夸張。如果一個社會已經要靠這樣的表達來提供溫暖,那這個社會的道德環境,就真的冷若東北的雪夜了。然而,隨著若干“扶老人遭訛”事件被反復報道、議論,面對跌倒的老人“扶還是不扶”,確實已經被渲染成一個兩難的道德困境。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輕松擺脫了兩難困境的溫馨場景,確實容易讓人頓生感慨。 除了贊嘆感慨之外,這樁充滿正能量的故事中,有兩個細節值得重視。一個是輿論已經普遍關注到的:老人被撞之后,首先言明的是“我有醫?!?。有醫保,意味著即使受到身體傷害,也無需老人自己承擔經濟后果,進而也就無需通過把這種后果轉嫁給他人而減少自己的損失。醫保作為一個制度化的保障,為雙方擺脫道德困境提供了經濟前提。 我們不能肯定以往多起“被老人訛”的事件,都因經濟負擔而起,但至少對于一部分被撞的老人而言,懼怕獨立承擔被撞之后產生的經濟后果,可能是他們急于找到一位責任人的重要心理。而對于撞人者而言,面對可能產生的大額醫療費用,也可能促使他們急于逃脫本該負起的責任。 道德是一種積極的社會價值,但如果踐行道德伴隨著過高的風險,甚至對人的自利本性構成太大的挑戰,道德就變成了凡人難以企及的高蹈境界,最終只能讓多數人望而生怯。一個好的社會,應該是能讓絕大多數凡人都能成為好人的社會。因此,設計一系列制度保障,使大多數人都能在放心地幫助他人的同時,滿足自身的道德成就感,是促使一個社會走向正常、健康,進而實現道德的重要保障。 目前北京市正在推廣的老年人意外傷害險,可以視為構建這一制度的第一步。 這個事件中的另一個細節沒有被太多提及卻同樣重要:在被撞老人說出“我有醫?!敝埃踩说那嗄暌呀浿鲃由锨皵v扶老人。這本該是一位肇事者最本能的反應,但按照“扶還是不扶”的兩難邏輯,這位青年是冒著被“訛”的風險而主動上前的,于是也就成了一種主動的道德承當。而對于他的這種主動承當,老人也給予了他最寬厚的回應:孩子,我沒事…… 這個細節提示我們,即使在風險并不確定的情況下,相互的諒解、寬厚,依然可以讓一個可能陷入困境的場景,閃現出感人的光輝。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不久前發生在北京街頭的“老外撞大媽”的一幕:不管是“大媽訛老外”還是翻轉過來的“老外撞大媽”,都不過是“訛”與“被訛”這枚齷齪硬幣的兩面。而參照沈陽那一幕的走向,這件事本來可以嘛事沒有…… 本報評論員 張天蔚 |
相關閱讀:
- [ 12-10]84.9%公眾坦言扶不扶老人很糾結
- [ 12-06]破解“扶老人困局”需要三個支點
- [ 11-25]家長談孩子扶老太被“賴”:幫人也要保護自己
- [ 08-15]抱團作證比麻木圍觀更溫暖
- [ 01-05]低分該判給虛構的作文而不是“扶老人”
- [ 09-22]“揚善”與“懲惡”需并駕齊驅
- [ 09-08]扶老人指南扶不起“救人焦慮”
- [ 09-08]最高法也該出臺“扶老人法律指南”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