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的“健康成本學”
www.shockplant.com?2013-08-29 17:24? 魏 青?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自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于2007年啟動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以來,經過6年的實踐和試點,目前 “治未病”服務網絡體系已初步建成,“治未病”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下一步將在二級以上中醫醫院加強“治未病”科室建設,選擇500余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治未病”服務能力。選擇100個地區開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能力建設,配備設施設備,加強技術指導與人員培訓,開展非醫療性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機構管理試點,提升區域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的整體水平,向百姓提供特色突出、管理規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科技日報》2013年8月29日) 通過廣泛傳播“治未病”的理念,提高社會對“治未病”的認知度和認同性,并著力打造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提供平臺建設、中醫預防保健技術支撐建設、中醫預防保健隊伍建設、中醫預防保健政策保障建設等平臺,這不僅是對源遠流長的中醫健康文化的發揚光大,不僅是老百姓的疾病保健預防的福祉,也是降低醫療支出,讓醫改回歸疾病預防的科學健康路徑。 所謂“治未病”,顧名思義是“治療未來可能產生的疾病”,也就是疾病預防。不管是市民還是政府衛生部門,從過去注重治療疾病到現在注重疾病預防,這是一種健康觀念的很大進步,對于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是一個前瞻性的好舉措,“治未病”值得憧憬。 從古至今,中醫歷來提倡的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黃帝內經》中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意思是說,高明的人,不是等到病已經形成了,可以確診了,才去治療,而是病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就要采取措施。不是等到動亂或者戰亂已經發生了才去采取治理或者鎮壓手段,而是在動亂或者戰亂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就要采取預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生活節奏快,權威調查顯示,75%的人群均處于亞健康狀態,公務員、老師、白領等,都是亞健康多發人群。形成亞健康的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沒有及時“治未病”而成。 曾幾何時,我們過分地強調了“治病救人”的重要性,片面認為多建設醫院才是社會醫療福利的保障,把預防醫學忽略了,用全力搶救病入膏肓的病人代替了醫療上的防微杜漸意識,結果是“亡羊”也未“補牢”,得不償失。大量的醫療資源無端地浪費在救助生命的末端,形成了事實上的偽醫療關懷弊端,豈不知“預防救人”比“治病救人”更具醫療科學內涵,更符合醫療倫理,更符合呵護生命的要義。 如今,越來越多的社區衛生中心和醫院吃上了“皇糧”,這為"治未病"奠定了醫療資金保障的基礎,從預防疾病到健康教育,從建立居民的健康檔案再到心理咨詢,從健康知識普及再到慢性病的康復等等,社區醫院的醫生應該是名副其實的“全科醫生”。強調社區醫院對老百姓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導預防,讓一名全科醫師、一名防保醫師、一名護士組成一個團隊,劃片深入到居民家庭,成為“健康管理師”。 要讓未來的“治未病”發揮更大的作用,開展全民健康普查十分重要。北京市通過目前已遍布全市街鄉的數千家社區衛生機構,對全市所有戶籍居民和在京生活半年以上的常住居民,開展全民健康狀況普查,并建立了健康檔案。全民健康狀況普查覆蓋范圍越普遍,建立健康檔案的樣本越大,“治未病”的區域觸角越廣泛,就越能夠起到“治未病”的改善疾病預防工作現狀的作用。 英國的醫生對每戶人家的健康狀況了如指掌,加上由政府組織的各種體檢,隨時可以把許多疾病消滅于萌芽當中,使真正去大醫院看大病的人減少了許多,也就相當于中國現在正在開展的中醫“治未病”網絡,這種預防醫療體制提高了全英國整體醫療的實際效率。這對中國的疾病預防也是一種參考和啟迪。 世界名人巴菲特說:“投資在自己身上是回報最高的事”,投資在自己身上的就是健康二字,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是身外之物,只有身體健康才是身內之物,沒有錢不行,但是錢多了也壞健康大事,飲食和生活方式太舒坦,亞健康就找上門來了,一位醫生就感嘆地說,我原來以為治病救人很偉大,后來我才發現治未病才真正偉大,你能治完所有的病嗎?但預防疾病把疾病消滅在萌芽之中才能救得了天下所有的人,所以我把精力大部分都投入到關于亞健康這個課題上來。 《黃帝內經》還說:“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上工就是高明的醫生,是在疾病萌芽狀態的時候就要采取治療措施,而下工,就是比較差的醫生,是在疾病已經形成、生命已經衰敗的時候,才去采取治療手段,這也是小病早治的意思;朱震享在《格致余論》中也說:“與其求療于有病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后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 原國家衛生部部長陳竺認為,中國在醫學領域的科研應該注重預防、注重改善醫療環境因素,這樣投入少而見效明顯,13億人的健康,不可能光靠看病吃藥解決,加強預防和保護環境是根本。多年來,醫療改革總是在治標不治本的怪像下躑躅不前,雖然醫院越來越多,醫療科技越來越發達,醫療設施和環境越來越好,不僅政府不滿意,老百姓也不滿意,醫改大有越改革越亂的傾向,從重視治病到重視預防,健康找到了成本方向,醫改找到了技術的癥結。 “治未病”,向百姓提供特色突出、管理規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醫療改革的最終出路在于“預防疾病”,而不是“治病救人”,與其把巨額的醫療資金放在重病大病的搶救上甚至臨終關懷上,還不如將巨大的醫療資源和資金前移到“預防為主”的科學醫療上,讓弱病小病者得到預防醫學的提前關愛。預防重于搶救,在我們的醫療改革進入迷途的今天,為了我們的子孫后代不再感受醫療改革和疾病的雙重疼痛,我們應該迫切意識到“預防為主”的重要性,別等到了病入膏肓,我們才想起“預防為主”的好處來。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