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 > 西岸時評> 最新原創 > 正文

老人衣食無憂 我們還應“常回家看看”

www.shockplant.com?2012-02-22 11:45? 易可玫?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報載,昨天是福州特有的拗九節,許多老人都收到了禮物,或者享受到子女、好心人為他們煮的粥。“你寂寞嗎?”“有人陪你玩嗎?”在記者對榕城幾家老人院的采訪中,衣食無憂的老人們對這個問題仍是一臉的茫然,也許這才是老人們真正缺少的。(2月21日《海峽都市報》)

以往,我們覺得老人有吃有喝,夏有空調,冬天暖暖和和就行了,老人自然就會幸福。可是,而今寂寞也會讓許多老人的生活暗淡失色,甚至有的陷入了焦慮狀態。如去年“十·一”放長假,為確保女兒回家過節,父母開出200元/天的高價“雇”女兒回家過節。

事實上,時下多半是獨生子女家庭,孩子上大學“飛”走了,父母漸漸地成了“空巢老人”。“空巢老人”的出現,是我國人口政策和社會城鎮化以及轉型時期追求多元化的產物,它直接關系著親情危機、家庭危機和社會和諧危機。特別是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以及年輕勞動力人口的流動,這類老人正在成為一個越來越引人關注的社會問題。據統計,在我國1.67億60歲以上的老人中,“空巢老人”占了一半。

雖說是“空巢老人”,但每月他們都有子女從外地寄來的錢財,衣食無憂,可精神上顯得十分寂寞與空虛,渴望子女們“常回家看看”。然而,不少子女由于是在父母的百般呵護下長大,只顧自己忙碌打拼而忽視了父母的內心精神需求,導致老人缺少精神寄托而倍感孤獨,不是像鄭州老夫婦上演離婚“苦肉計”和像青島張老太太“剖腹自殘”住院,讓子女們“常回家看看”,就是常常在孤獨、寂寞中憂郁成疾,甚至自殺。殊不知,“馬斯洛理論”說,人的五個層次的需求中,生理需要是第一位的。而人老思親,子女是老人最大的精神寄托,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子女撫養大,子女卻“無事不登三寶殿”,怎么能滿足老人的內心精神需求呢?于是,一個現實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面對衣食無憂的老人,我們能做點什么呢?

“百善孝為先。”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家庭成員是老人生活聯系最為緊密、日常最為依靠的親人,關愛老人是每個家庭成員的責任,特別是對待“空巢老人”更如此。只有“常回家看看”,陪老人驅走寂寞,才能讓老人“老有所樂”。

  • 責任編輯: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號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
玖玖资源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久拍国产在线观看,美利坚合众国久久一区,免费中文字幕午夜福利片
亚洲国产综合有精品 | 亚洲五月综合缴情在线 | 中文字幕思思久久96 |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欧美 |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 日本无吗无卡v免费清高清 亚洲女人自熨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