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書店:如何在網絡時代夾縫求生
www.shockplant.com?2011-08-12 09:19?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我來說兩句
由湯姆漢克斯和梅格瑞恩主演的《電子情書》中,女主角經營著母親留下來的40多年歷史的街角書店,不幸的是,小書店要被男主角明亮寬大的連鎖書店擠掉。雖然最后兩個冤家因愛情走到了一起,影片卻沒有告訴我們,“什么樣的書店才能生存”的答案。 影片首播13年后的2011年,實體民營書店再次面臨“生存還是死亡”的考驗。這一回,挑戰者不止一個,在成本壓力下,互聯網這個龐然大物洶洶來襲,令實體書店無法喘息。去年以來,北京第三極書店停業,“風入松”無期限歇業,上海季風書園門店銳減……種種消息令人扼腕,都可歸結為互聯網的沖擊和產業鏈重構。 當科技進步引發傳統行業面臨巨大壓力之際,傳統應當如何重新為生存定位?哀歌也有意義。“拯救書店”的系列報道,正是要探尋民營實體書店的命運和未來。 將于8月17日舉行的2011年上海書展主題是:“我愛讀書,我愛生活——傳承經典,譜寫輝煌”,宏大的主題與眼下傳統書店的倒閉潮有些格格不入。 素有北大與中關村“書香名片”之稱的“風入松”無期限歇業,被稱為上海文化地標的季風書園門店銳減,傳統書店尤其是民營書店在互聯網的強勢沖擊下節節敗退。網絡書店的“低價”與“便捷”兩大殺手锏扼住了民營書店的喉嚨,讓原本就受不斷攀升的租金與人力等成本壓力的它們更加喘不過氣來。 同時,互聯網的沖擊已經超越了人們的想像。一方面,數字化出版對傳統出版行業帶來巨大沖擊,另一方面,人們閱讀書籍的時間漸漸為各種網絡生活所替代。人們對傳統書籍的渴求在下降,勢單力薄的民營書店首當其沖受到影響。 有專家指出,傳統書店因其帶有公益性,政府已經開始重視,但對于民營書店,也需要給予和國有書店一樣的政策扶持,并且加強對網絡書店不合理價格競爭的監管。窮則變,變則通,民營書店欲在互聯網沖擊中生存,必須尋求新的多元化經營模式。 網購時代 樊律師每個月都會上花300元左右用于購買文學以及法律專業方面的書籍,他說,以前還常去上海書城,如今主要從當當、卓越等網店購書。 “相對而言,傳統書店完全沒有優勢,而且一點優惠也沒有。誰愿意花全價還要專門跑到書店里買書?“樊律師說,”就算我逛書店時看好了,也是回來在網上買。” 靳先生也說,早先他替導師采購了大量的專業書籍用于課題項目的研究,幾百本書籍都是從網上書店買的。他告訴記者,網上書店搜索方便,很快能找到導師要求的各種書籍,價格優惠之外還省了搬運的煩惱。 網絡購買圖書的便捷性與價格優勢,將許多原本前往書店的購買者牢牢拴在互聯網上。 中投顧問文化行業研究員沈哲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傳統書店,尤其是民營書店目前正在萎縮,一個重要原因是,電子商務的興起促使網上書店大量出現,這些書店在成本方面有實體書店難以比擬的價格優勢,以及強大便捷的功能與服務,極大沖擊了實體書店的銷售量。 房租壓頂 在網絡書店大打“低價”與“便捷”兩張王牌、搶占生意的時候,民營書店正在為房租發愁。 2009年,季風書園目前在上海市區僅存的陜西南路站門店就曾遇到危機,在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等各方努力下,書園終于保住,并簽訂了“2+1”租約,即前兩年為承租期,第3年為優先承租談判期并商談后面的合同事宜。 昨日,季風書園辦公室陸主任透露,今年年初已與出租方再次續約到2012年底,租金略有上調,至每日每平方米5元多。但陸主任說,對方已經給予了極大優惠。這樣,1000多平方米營業面積的陜西南路門店每月至少要付15萬元房租,這筆租金相比飽受網絡市場沖擊連連下滑的營業額,過于沉重了。 媒體報道中也提及考慮到經營成本的問題,如果“風入松”得以重新開張,董事長王洪彬已考慮將新店面減小至300~400平方米。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1-01]紙媒書店能否像手表和繪畫一樣生存
- [ 11-01]若是附屬品,民營書店倒掉不奇怪
- [ 10-31]盤活實體書店關鍵在于延伸書店新功能
- [ 10-31]糾結書店興衰 不如關注閱讀生態
- [ 10-28]《喬布斯傳》從中國書店飛速消失
- [ 10-11]“雅座”加咖啡令公益書店變了味
- [ 09-09]學校稱"必備",書店早"有備",家長須"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