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給了一系列政策,扶持民營企業發展,可是,當它們一旦“翅膀硬了”,卻紛紛“飛”離泉州,這的確是一個讓政府尷尬的現象,也是困擾城市的一個嚴峻課題。
從表面看,企業擴張到一定規模后,就“見異思遷”,尋思著把總部遷往一線城市,只留下一些沒多少含金量的加工廠,顯得“不夠意思”,有點“忘恩負義”,但只要稍加觀察就不難發現,其實問題還是出在政府,出在城市管理者。
民企何以不約而同地鬧外遷?一個重要原因固然是所在城市的“空間”、“檔次”不夠,制約了總部的進一步擴張,另一個關鍵因素是,不用說企業業主,就是一些中層管理人員,都覺得所在城市的品位已經跟自己的身份和追求不相稱,于是便紛紛萌生去意。
作為城市管理者,此刻當然覺得可惜,這些總部一旦遷走,將失去龐大的稅源收入,而問題恰恰可能就出在這兒,我們當初傾心、盡力扶持、鼓勵這些企業的發展,目的就是看中它們可能帶來的GDP和稅收收入,從而為城市的政績帶來榮耀。但我們在給資金、給政策的同時,卻忽視的城市的建設,至少在這方面顯得相對乏力和投入不足。
因此,當城市發展的步伐遠遠落后于企業發展和經濟發展的步伐時,這些迅速成長和成熟起來的企業,要求高了,眼界寬了,難免會用挑剔的眼光去打量城市現有的格調、品位、素質和公共服務。這就警示我們的城市管理者,支持企業發展,不能只盯著可能帶來多少GDP,只顧收取多少稅款,而必須著眼長遠,從“筑巢引鳳”到“美巢留鳳”,加大城市建設的投入,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形象,讓城市更有魅力,能夠給投資者、創業者和廣大市民增強歸屬感、自豪感,進而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針對民企總部競相外遷現象,有專家提議給納稅大戶發貢獻獎,筆者不敢茍同。這些萌生去意的民企,如今未必在乎金錢獎勵,他們更在意的是企業發展環境。加快城市建設發展步伐,讓城市更美、更開放、更有個性,能夠為企業做大做強提供更為給力的硬環境和軟環境,不但要放水養魚,還要把池子進一步做大、做美觀,更要不斷改進池子里的水質,才是關鍵所在。當然,這不只是一個泉州面臨的課題。
- 2011-03-09國企民企都對“家長”不滿?
- 2011-02-23央企的某些氣質民企不學也罷
- 2010-11-05漲薪 民企責無旁貸
- 2010-11-03低碳化生存讓民企與世界接軌
- 2010-10-15靠逃稅生存的民企何來幸福感?
- 2010-09-29國美啟示錄:民企成長代價不菲
- 2010-08-31民企500強不敵兩央企折射了啥
- 2010-08-31制造業民企投身房產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