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年一度的高考如期而至。這是一個千家萬戶屏氣凝神的日子,這是一個全社會都為高考讓道的日子。教育部公布的數字顯示,今年將有957萬名考生踏上考場,在這里讓我們共同祝??忌己冒l揮。
每到高考前后,都會引發全社會的集體性議論,諸如如何讓考生吃好睡好考好,如何讓社會保持平常心,如何為考生創設一個安全的環境……這些議程年年都說,幾乎大同小異。在筆者看來,今天我們需要換一換視角審視高考。
毋庸諱言,高考已經走過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殘酷時代,精英教育漸次遠去,大眾教育不期而至,換言之,上大學不難了,考生進入大學深造的機會多了。數字顯示,今年北京高考統招錄取率將達到創紀錄的84.6%,比去年提高近5個百分點。教育部提供的數字則稱,預計今年全國平均錄取率比去年增加近7個百分點。在這種語境中,我們打量高考就應該多一些平常的心態,就應該將目光放在寬進嚴出上,大學不能一招了之,不能為了擴招而擴招,否則就難以培養出合格的人才。近幾年大學擴招備受詬病,擴招沒有原罪,有原罪的是對學生不夠盡力盡職,關鍵是把學生招進來之后就得對學生負責,不能將學生置于放羊狀態,否則就必然毀掉孩子。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參加高考的考生有957萬名,從絕對量看實屬不少,但比去年減了65萬。65萬不是小數字,切莫對高考人數減少掉以輕心,人數減少背后隱匿著不少不為人知的真相和令人反思的問題。要知道,這是2008年之后的連續兩年下降,明年是否繼續下降,值得關注。有關部門稱,人數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適齡人口和高中畢業生減少。畢業生為何減少?是不是有些人不愿意讀高中,其中與讀書無用論有無關系?曾有媒體報道,讀書無用論在一些地方泛起,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有人認為,即便上高中考大學也難以就業,還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掙錢;還有的痛感于畸高的學費,沒有錢繼續讀下去。還有一種情況是,一些學校迫于升學率的比拼壓力,在高考前召集那些升學無望的考生,對其做思想工作,勸其放棄高考。無論是什么情況,考生減少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無論考生人數下降多少、錄取率提高多少,一個最不容忽視的問題還是高考公平。毋庸諱言,不公平仍在侵蝕著高考的肌膚。一項調查顯示,高達七成的網民認為身邊發生過不少高考不公平現象。這一數據也許只是一家之言,但絕非無的放矢。羅彩霞事件之后,被頂替現象成了連續劇;不合理的高考加分,成了權勢家庭的狂歡盛筵;至于一些學校和老師在利益驅動下集體作弊亦非新聞……教育是社會公正的“調節器”,教育不公平必然導致社會公正毀于一旦,而高考公平是確保教育不公最重要的體現之一,不管承認與否,高考還是不少人的命運轉折點,如果不能很好地捍衛高考公平,社會板結化就會加重,窮人的上升渠道就會堵塞。
除了高考公平之外,尚需關注的一大命題就是高考改革。近兩年來,自主招生改革初試牛刀,但毀譽參半;不再一考訂終身的社會呼聲頗高,但沒有實質性推進;因高考而生發的文理不再分科的討論,也陷入進退失據的困境。至于坊間反映強烈的高校招生指標不均衡,依然未曾真正破冰。日前,有媒體報道,受國家發改委社會司委托,國研中心社會部最近完成的一項研究提到,在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部分與戶籍掛鉤的特殊行業就業資格、參加高考資格,可以通過更合理的替代性管理手段,有條件地放開。高考公平能否成為戶籍改革突破口,值得期待但不容樂觀。有學者稱,高考生源減少是對高等教育的新挑戰,也是推進高考改革、促進高考公平的良機,但相關部門是否抓住機遇,大刀闊斧改革,不得而知。
高考不應該是沉重的,應該是輕松的;高考是單純的,但承擔著復雜的命題。在大眾教育時代,我們既要關注考生,更要關注高考背后的教育公平、教育改革以及大學使命等等。 (王石川)
- 2010-06-07對高考考生說幾句心里話
- 2010-06-07高考,讓學生干干凈凈競爭
- 2010-06-06高考報名人數減少會成為教改契機嗎
- 2010-06-02中高考禁噪 平時也應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