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嶺大營救”要拍成電影了,而且是預計投資1000萬,是山西廠史上投資最大的影片,除了聘請國內一線主創陣容外,還將斥資搭建井下作業場景、運用三維動畫技術。真可謂是大手筆。據悉拍攝這部影片是為了表現當地政府部門“創造了世界救援史上的奇跡”并為國慶獻禮。一起悲劇怎么就被人為喜劇化,其中的幾點疑問值得探究:
其一,《八天八夜》表現的是怎樣的功績。無論從哪方面講,王家嶺礦難都是一個悲劇,并且這個悲劇有“人禍”的因素在。有報道說,在礦難發生前一天,就有關于礦井異常的報告,但卻沒有引起領導的足夠重視,最后釀成了這起悲劇。在后期的營救過程中,相關部門和營救人員付出了很多努力,這是值得肯定的,但這卻不能成為否定這起事故是悲劇的理由。王家嶺礦難更應該讓人記住的是其煤礦安全生產的血的教訓,如果忽視了這個前提,那就是對事實本身的背叛,一切都屬臆想。《八天八夜》就是忽視這起礦難本身的屬性,只取其中營救這一點著重渲染,算什么功績。
其二,是營救奇跡還是營救經驗。主創方說《八天八夜》主要表現的是“世界營救史上的奇跡”,可這樣的“奇跡”如何而來?難倒就只有我們有這樣的技術條件,只有我們有這樣的生命觀。非也!我國每年發生礦難幾十上百起死傷幾百上千人,在這樣的背景下,從某種程度上說,礦難營救已經成為一種常態了。礦難多了營救也就容易產生“奇跡”了,但這樣的“奇跡”還是沒有的好,沒有礦難那才是真正的奇跡。
其三,生者和死者我們更應該記住是誰?這起礦難最終有115人獲救,這無疑是值得欣慰的,但我們不要忘記了那逝去的38人。無論怎么講,38個鮮活的生命在一次事故中逝去都是非常令人痛心的,更不用說這起礦難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礦難發生后,公眾多次要求公布這38個遇難者具體姓名,但最終都不得而知。他們只是成了礦難死難數字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罷了。令人心寒的是,這并沒有喚醒一些政府的良心,何其悲哀。
其四,更應該將錢花在什么地方。《八天八夜》預計投資1000多萬元,聘請國內外一線主創。花這么大代價,只是為了表現一種自以為是的功績。關于礦難事故的處理真正好了嗎?煤礦安全措施真正做到位了嗎?誰又能站出來保證不會再發生第二起礦難了呢?如果不能,何不將這么多錢用于治理煤礦本身,我想這個功績要比拍一部獻禮電影實在得多。
其五,怎么獻禮,如何獻禮?真正的國慶獻禮并不一定需要轟轟烈烈的活動和高亢的口號,只要人們生活安康,社會健康發展,這本身就是對國慶的一種獻禮。礦難的頻發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問題,而企圖將社會問題以某種包裝美化出來獻禮更是當地政府部門執政思維的“礦難”,這獻的是哪門子禮。
- 2010-06-02《八天八夜》是悲劇還是喜劇?
- 2010-06-02王家嶺礦難的句號不應該這樣劃
- 2010-06-01以王家嶺礦難為題材的電影該怎么拍?
- 2010-05-24為何不能公布王家嶺礦難死亡名單
- 2010-04-06王家嶺的生命奇跡憑什么可以期待
- 2010-04-02公布王家嶺被困人員是塊試金石
- 2010-03-30山西王家嶺煤礦透水事故透出的另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