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刪帖”誰的職業操守在淪陷?
近年,形形色色的職業刪帖公司紛紛涌現,“刪除網帖”成生財之道,被美其名曰“網絡危機公關”。記者調查得知,刪帖公司刪單條帖報價4000到5000元。
(11月2日中國廣播網)有需求就有市場,是一條永不過時的規律。網絡時代,人們的訴求更直接,一些灰色事物也應運而生,譬如“職業刪帖公司”:“紛紛涌現”意味其市場的龐大,“刪帖價格大致四五千”意味著利潤的可觀,而“私下給一些錢,而不是攻擊網站、使用黑客”,表明這是一個低門檻的活。總之,從純市場角度看,“刪帖”正有望成為朝陽型產業。
可這是什么樣的產業呢?某職業刪帖公司的廣告語寫道:“……網絡負面消息一發不可收拾,企業口碑毀于一旦。所以清除負面信息負面報道刻不容緩!”這樣的說辭很“真誠”。也正是因為“真誠”,讓我們更容易看清職業刪帖公司的真實面目:拿人錢財替人消災,充當“公眾知情權殺手”的惡角色。
“刪除網帖”最經典的案例是,2007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事件爆發前幾個月,曝光帖子已零星出現,但很快被屏蔽乃至封鎖。事后查明,是三鹿集團花300萬元成功“攻關”了一家著名搜索網站。這可能是史上最無恥的一次交易,問題奶粉的受害面積因此持續擴大,救治時機一再延誤。
更讓人驚詫的是,這次“刪除網帖”竟成了一個灰色產業成形的開始,如果幾千塊錢就能搞定的事,企業哪還會去管消費者“洪水滔天”?對企業而言,“網絡攻關公司”的出現是福音,對消費者而言,這不啻是惡夢。
值得拷問的是一些網絡媒體的職業道德,以及日益復雜化和利益化的輿論監督生態。職業刪帖公司一再強調他們攻關能力的強大以及攻關技術的“合法”性,這實際上表明,被攻關的網絡媒體非常廣泛,刪除負面新聞已是普遍現象。這意味著,你我都可能是潛在的受害者。
?
相關新聞
- 2009-11-03“職業刪帖”挑釁公眾知情監督權
- 2009-11-03刪帖公司:是自救還是沉淪
- 2009-11-03反思“刪帖潛規則”不能止于職業道德
更多>>視頻現場
相關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