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 > 評論> 街巷議 > 正文
釘子戶不是麻煩 權利更不是
www.shockplant.com?2009-09-04 16:15? 楊耕身?來源:東方早報    我來說兩句

在廣州市越秀區珠光路,因為前開發商無力開發導致一塊6000余平方米的地爛尾,700多名街坊從此過上漂泊生活,一晃就是十多年。如今又有開發商接手,卻因一個廖姓住戶對690萬元的補償費仍不滿意而不愿搬遷,致使169戶人家無法回遷。據9月3日《廣州日報》報道,該住戶認為賠償金應按廣州北京路的商鋪價格,每平方米十幾萬元。而去年有評估公司出具評估報告,顯示廖先生的房子價值是430余萬元(折合16086元/平方米),而廖先生認為每平方米應補償他十幾萬元。

6000余平方米的爛尾地、一個釘子戶——已是一個鮮明的時代現場。但是這場持續了13年的對峙,早已不僅僅是開發商與釘子戶、挖掘機與公民物權之間的較量,它傷及到了太多無辜,搭進去太多社會成本。那700多名街坊回遷夢碎,不得不十數年都市漂泊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則是十余街坊至死都未等到回遷的情感傷害,另外由于這些居民的戶口仍在珠光路,他們孩子讀書的問題也成為一大難題。于是,一些本是鄰居的人,現在紛紛站在了拒不拆遷的廖先生的對立面,“他不搬,我們約700街坊都不能回遷。”長時間來,眾多街坊沒少去跟他去磨嘴皮。街坊們甚至走遍了所有有關部門,希望政府能出面解決問題。

當更多的拆遷戶開始自發代行開發商之事,上門動員“釘子戶”搬遷時,這算不算是這個時代現場中最為吊詭的一幕?而那位被稱為“釘子戶”的廖先生所面對的,已不光是開發商的挖掘機,不光是環境的一片狼藉及經年累月的孤寂,更要面對曾經朝夕相處的街坊鄰居的怒目相向,這又該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固然,那700多名街坊有家難回、十數年時間都市漂泊的滋味,不好受,原也不必受。但是,是“釘子戶”導致了這一切后果,所有的責任也必須要向“釘子戶”索要嗎?

“釘子戶”不是令街坊們回遷夢碎的罪魁禍首,一種不負責任的拆遷及開發模式才是。我雖然不太清楚,在700多名街坊開始遷出珠光路的1996 年,亦即在《物權法》尚未出臺而暴力拆遷在各地紛紛出現的年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這個“釘子戶”得以保全至今。但有一點是清楚的,從1996年到2007 年十多年間,因為前開發商無力開發導致該塊土地爛尾。“無力開發”卻又早早進行拆遷,且事后不僅開發商不管不顧,相關部門也未給出實質性的解決方案,所以才有了那么多居民的十年漂泊。試想一下,如果長春市的“先回遷,后拆遷”模式同樣在廣州市得以應用,必然不會出現珠光路居民這種尷尬。這也意味著,沒有理由將一切責任都算到“釘子戶”的頭上。

然而我們又能將2007年之后的責任歸于“釘子戶”嗎?眾所周知的是,2007年10月1日起,《物權法》正式施行。這樣的一部經濟憲法,不僅對公民合法財產權做出了規定,也賦予了公民在法律邊界之內做一個“刁民”的權利。在這里,街坊所說“差不多700萬元都不夠?我們心理還不平衡呢!”是沒有道理的。既然“釘子戶”堅持他認為應當獲得的補償金,是他應有之權利,則任何人都無法指責他。即使開發商認為他的要求有過分之處,同樣不乏司法解決之道,那么開發商為何舍棄這一渠道,而政府部門為何也任由此事發展,以致昔日街坊鄰居反目成仇?

一個合法伸張個人應有權利的人,是沒有必要考慮其他人的利益得失的。因為其他人的利益得失,譬如700多名居民四處漂泊的情狀,他既承擔不起,也不應是由他來承擔。能夠承擔這一切,并且必須承擔這一切的,不僅是前后兩個開發商,還包括政府相關部門。因為開發商獲得的拆遷及開發資格,都意味著背后有政府“具保”。所以不管歷史的原因是什么,有多復雜,不使居民因拆遷流離失所、漂泊無定,都是政府應盡之職責。由此而言,珠光路街坊將原本應當加在開發商身上的怒聲,轉向“釘子戶”,是對釘子戶的不公平,當然亦是一種不理智。

在街坊的聲討之中,我們需要更加關注“釘子戶”廖先生的處境,更加關注權利的處境。必須弄明白的是,“釘子戶”不是珠光路街坊們的敵人。當然我說的是,每個人對于權利的伸張,都不該被任何人視為麻煩。而政府部門更周到細致的工作,應當完全能夠避免使公民之間因公利與私利而怒目相向。(作者系資深媒體人士)


相關新聞
視頻現場
相關評論>> 
玖玖资源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久拍国产在线观看,美利坚合众国久久一区,免费中文字幕午夜福利片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va拉文 | 欧美国产日韩亚洲精品 |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 | 中文乱码高清视频 | 亚洲中出在线视频 | 色桃花亚洲天堂视频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