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條的年代,很多事讓人驚心。上周才傳出有失業漢在“總統府”前自殺,這兩天又有人以計劃性的“隨機殺人”,造成一死兩重傷的慘劇。兇手的行兇動機,竟是來自一本日本漫畫,認為殺人可以解除自身厄運,結果兇手的厄運當然不可能解,卻讓另一個家庭蒙受厄運!
這樁案件之所以讓人駭然,是它逾越了不少經驗法則,讓人無從判斷也無從預防。兇手完全沒有前科,沒有不良嗜好,沒有精神疾病紀錄,也非一時沖動。他與受害者之間無冤無仇,也沒有要搶奪財物,僅只是從資訊網“隨機”地找到屋主資料,就出手將人殺害了,事后還找到死者家人繼續行兇。就這樣,一個家庭毀了。
這種“隨機殺人”,完全無規則可循,受害者沒有做錯事,沒有結怨也沒有激怒人,唯一的“特點”只是倒霉被兇手從網絡中搜尋出來而已。若說兇手神智錯亂,他卻又冷靜地策畫行兇以“解除自身厄運與夢魘”,而這種荒謬想法僅只是來自一本漫畫。如果說是“漫畫教唆殺人”,將罪責全歸咎于漫畫,但禁了漫畫就能從此防堵這類悲劇嗎?
說到底,還是失業的絕境令人發狂。壯年男子失業一年多,埋首在漫畫堆里,不是沒有鉆牛角尖的可能。當然,絕大多數的受挫者,再怎么心生怨恨,也不致走向殺人。誠如犯罪學專家所說,這是罕見的個案,大眾不必過度驚慌。但另一方面,景氣趨勢也顯示,當這個社會的失意者越來越多,令人感受“相對剝奪感”的氛圍也最容易滋生。陷入絕境的人,無路可走,很可能覺得無論做什么都無謂了,也因此可能做出傷人或自殘的行為。
失業狂潮中,媒體上常介紹“轉業成功”、“從跌倒處站起來”的例子,希望發生激勵作用。問題是,這些成功案例乃是少數,多數失業者恐怕仍困坐愁城,一籌莫展。如何對這些處于絕境中的人提供起碼的援助,盡量避免那種令人發狂的絕境產生,應是一重要的社會議題。碰到這個不景氣的年代,自殺的行為可能傳染,犯罪的行為也一樣可能傳染!如何助人脫離那種令人發狂的絕境,是此刻社會沈重的責任。(臺灣《聯合晚報》社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