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之下,現金為王。因此,社會對境內外資本流向更為關注。12月20日《證券日報》消息說,近年來,我國部分地區出現少數外商投資企業非正常撤離的現象,給中方相關利益方帶來嚴重經濟損失,亦對我國的雙邊經貿往來和地方社會穩定造成一定消極影響。日前,商務部、外交部、公安部、司法部聯合印發《外資非正常撤離中國相關利益方跨國追究與訴訟工作指引》,正式將針對外資抽逃之“追責”上升到國家高度。
消息一出,再次引發輿論對“熱錢”流出的關注。事實上,盡管兩者存在渠道上的暗合,但外資抽逃與熱錢流出仍是兩個概念。所謂“熱錢”,常常是投機性短期逐利資本,國際熱錢喜歡選擇成長型發展國家,往往也只對證券、房地產等資本市場情有獨鐘,很少涉及實體經濟,甚至很可能因其短期逐利性和利益獨占性而導致區域經濟大幅滑落。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也好,近期的越南金融動蕩也罷,都有“熱錢”的影子;而外資抽離,一般是產業資本的非正常流動,趨利避害,規避責任和義務。當然,“熱錢”既然能借助投資渠道而來,自然也可能借此打道回府。
今年上半年,“熱錢”被指為外匯儲備增速的一大要素,7月初,外匯局、商務部、海關總署聯合頒布實施《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辦法》,8月6日,又出臺了新修訂的《外匯管理條例》,目標都是為了防止“熱錢”涌入。然而一個月后,全球金融風暴呼嘯而至,“熱錢”出現了“回家”的跡象。這主要基于兩個原因:一是國際金融危機急需資金出手救火,國際游資總量趨于減少;二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變化相對穩定,進入12月份之后,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小幅下跌,人民幣對歐元相對貶值,國際市場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升值預期發生變化,“熱錢”流入的沖動在趨冷。再加上中國股票市場跌幅過大、房地產市場價量萎縮,“熱錢”在中國的套利空間已然縮窄。
由此觀之,“熱錢”流出是必然性規律。但是,我們對“熱錢”的態度可謂愛恨糾結。一方面,過去我們吃夠了“熱錢”涌入的苦頭,它們為了賭人民幣升值,導致我國流動性過剩,通脹壓力增大;另一方面,我們又擔心“熱錢”整體性快速流出,尤其在國際金融危機尚未見底的時候,“熱錢”逆動很可能會繼續打擊資本市場與房市信心。
然而,我們這種擔心略顯多余。一方面,由于我國及早加大了資本項目管制,“熱錢”進出中國成本加大,作為有潛力的新興市場經濟體,“熱錢”不會不考慮遠景收益,因此,從依然為正的FDI流入來看,“熱錢”流出中國的規模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人民幣對美元持續貶值可能性不大,從實踐上看,亞洲不少國家如韓國、印尼等,其貨幣已經貶值了很多,但出口仍是負增長,還得考慮到貶值帶來的貿易保護風險,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透露出穩定匯率這個明確的信號,向好的經濟基本面隱喻著人民幣依然有升值的強勁勢頭。此外,中國投資品價值在全球金融危機中相對增加,在政府推出4萬億元經濟刺激方案之后,全球投資者都無法否認當前中國仍是當今世界最安全的投資重地。
在這個時候,“熱錢”在中國的流出,更多的是救急與自救的需要,對我們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既可以擠掉金融資本市場的巨大泡沫,也可以控制投機性投資的示范效應,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確立實體經濟對于發展國家關鍵性經濟社會地位。畢竟,數字上的繁復演示只能優化而不能累積真實的社會財富,金融危機之下,我們當明辨此理。(宋桂芳)
(責編:劉寶琴)
![]() ![]() |
- 相關新聞
|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為福建日報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屬福建日報網所有,任何未經本網協議授權的非新聞性質網站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違者本網保留依法追究責任的權利。
②本網未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來源:福建日報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 如本網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福建日報網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