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城鄉共享
www.shockplant.com?2013-11-11 15:39? ?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黃家驊 向農村輸送優秀教師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關鍵是提供充分的優質教育資源以滿足社會大眾不斷增長的需求。然而,目前各地教育部門能夠提供的優質教育資源相當有限,不僅絕對優質資源無法滿足需求,相對優質資源也供不應求,特別是由于教育資源配置的區域不均衡、城鄉不均衡、校際不均衡的存在,使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程度被進一步放大。 當前,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在教育發展過程中表現最突出,是優質教育資源不均衡配置的最典型表現,并對教育的區域不均衡和校際不均衡起著決定作用。因此,城鄉教育資源的不均衡配置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原因城鄉教育資源本來就難以做到均衡配置,無論從城鄉的地理環境和各種自然條件,還是從城鄉人口分布的質量、結構、密度而言,教育資源的城鄉存量與增量,都不可能等量齊觀。工業化與市場化互動的結果必然擴大了城鄉教育資源的配置差距,這在教育發展史上是不爭的事實。 在新中國成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城鄉二元經濟體制的固化使得公共服務的城鄉分布嚴重不均等。改革開放后,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進步雖然部分地抵消了農村教育等公共服務發展滯后所造成的城鄉差距,卻由于人口城鎮化所帶來的各種沖擊而更加擴大了。 人口城鎮化給中國農村帶來的影響空前而又長遠,值得我們認真反思。一方面,城鄉人口流動的藩籬逐漸消除后,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鎮務工,他們從城市發展中分享了收入增長的機會,又將這種所得部分反饋回農村,促進了農村產業發展,帶來了農民富裕、農業增收和農村發展。另一方面,在農民進城之后,并不都為農村發展帶來正效應。繼上世紀80年代農村地區繁榮之后,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生產要素和各種形式的財富從農村流向城市,超過城市反饋農村的比重,除了城市擴展與豐裕的速度快于農村這個基礎性動因之外,更重要的是農村人口大量遷移至城鎮,以及相伴而來的生產要素往城鎮集中這個趨向性成因,是農村教育資 源持有量大大落后于城市的深刻原因。 目前,人口城鎮化和教育城鎮化仍處于高度相關且互相推動階段。一方面,農村人口持續涌入城鎮,小城鎮人口又呈梯次地進入小、中、大城市。這是因為城市在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方面有著突出的優越性,農村居民及鄉鎮居民遷入城市往往能夠獲得優質教育資源。另一方面,城鎮化致使城鄉教育資源的配置呈現出集聚化、極點化、圈層化的空間組織特征,表現為:優質教育資源絕大部分落戶大中小城市,農村幾乎空白;優質教育資源往往在市中心或高端 社區落戶,市區內分布也不均衡;優質教育資源的分布往往是以大中城市為核心,呈現“簇群式”空間形態由密集向稀疏過渡。由于人口集聚和教育集聚這兩股力量的相互作用,使得當下教育資源的總體分布格局是“高中進城、初中進鎮、完小留鄉、初小留村”,而且越是邊遠山區、自然條件惡劣地帶、人口稀薄地區,維持教育資源均衡分布的困難越大。優質中小學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農村居民若不向城市遷移基本上享受不到優質教育資源。 ◆城鄉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城鄉優質教育資源的配置嚴重不均衡,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重挑戰, 不能不加以正視和解決。 當前,我國正在推進“教育強國”和“人才強國”的建設,不能忽略地域廣闊、人口眾多、資源豐富的新農村建設。農村地區只擁有低水平的教育手段和設施,只能培養低端人才和粗放型勞動力,不僅制約了農民增收、農村產業結構升級和農業現代化進程,而且抑制了農村地區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因此,要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推進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努力做到城鄉兼顧、統籌協調,讓城鄉居民都能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當務之急應該將一批優質性教育資源向農村輸送,包括城鄉通用的教學設施、標準化校舍和合格師資。鑒于在目前的“國標、省督、縣管、鄉辦”的基礎教育興辦與管理體制下,一些貧困地區無力承受中小學教育設施與師資升級提質的財政負擔,更需要國家和省級財政籌資實行有重點、有目標的扶持,使得農村地區教育資源首先靠外力盡快“達標”,從而做到“存量優化、增量優質”,逐漸改變農村地區教育資源的構成、品位,在較短時間內大力推進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均衡。 實現城鄉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應包括下列三個方面: 城鄉學校結對,實現片區的優質資源共享。以優質學校為龍頭,成立城鄉教育聯合體或教育集團,采取小片區資源共享的辦法,扶持特定區域內的農村學校,讓農村學校共享城市學校的硬件與軟件設施,這樣就可以充分發揮小片區內優質教育資源的擴散與輻射作用,進而提升區域范圍內教育均衡水平。 城鄉師資流動,實現名師效應廣覆蓋、深影響。通過城市學校的教師(校長)定期送教(短期)下鄉,把先進的教學理念和辦學方法向農村學校輸送與傳播。農村教師(校長)通過短期和長期到城市學校頂崗任教,從而掌握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方法。通過這種密切而頻繁的雙向交流,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教育資源在開放性流動中提升正能量。城市和農村學校之間的師資不僅要顯性流動,而且還要隱性流動,即通過城鄉特定學校之間結成師資一體化幫扶關系,合二為一構建教師團隊,共同備課、說課、觀課、評課,讓優秀的教學方法廣泛傳播,農村師生從中受益良多。 城鄉教學資源分享,提升學生學習效率與質量。農村學生之所以要進城讀書,是因為追求優質的教育資源。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是一所學校富有生氣的題中之意,當城鎮中小學競相“掠奪”農村的優秀生源時,農村中小學教學質量將不可避免地滑坡。因此,除了上述縮小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分布差距的舉措之外,另一可行的辦法是通過信息化的教學手段,讓優秀學案、課件、試題以遠程傳播的方式廣泛覆蓋。 (作者為福建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東南網——福建日報)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0-29]我省六舉措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 [ 10-15]兩岸大學校長:交流合作有利教育資源整合
- [ 10-09]福建省2465個教學點將配備衛星教育資源接收設備
- [ 09-28]北京擁堵4原因 人車增長過快 醫療教育資源集中
- [ 09-26]樓市下半場到來 教育資源等軟實力展開多面比拼
- [ 09-25]“拼養”孩子樂無窮 分擔養育壓力共享教育資源
- [ 09-24]高校圖書館設包廂 教育資源應否市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