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世界格局幾大趨勢
www.shockplant.com?2012-08-27 16:27?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我來說兩句
全球格局將發生結構性變化 全球政治格局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一個是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發生較大變化,全球戰略中心從大西洋轉向太平洋;另一個是傳統安全重新成為世界的主要矛盾,未來世界體系中的權力博弈將圍繞傳統安全展開。 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現在正在發生比較大的變化,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大西洋同盟的解體和太平洋軸心的顯現。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很多,總體來看,是美國力量調整和態勢收縮,歐元區對美國的排斥,以及東亞一體化進程這三股力量的共同作用,導致了全球力量中心向太平洋地區的移動。 世界格局是可能出現兩個中心,一個就是以歐洲為主的環地中海地區,第二個就是以美國、中國為主要國家的太平洋地區,這就是地緣格局比較大的變化。在此背景下,全球各主要力量向太平洋集中,世界經濟重心向太平洋轉移,包括美國戰略東移、俄羅斯戰略東移、拉美四國的太平洋時代、澳大利亞的太平洋時代等,都向太平洋移動,實際都是被中國吸引過來的。 每年,歐亞集團都發表世界十大風險預測。2012年的十大風險之首是“恐怖終結”。“恐怖終結”意味著什么呢?或許意味著作為世界的主要矛盾,“非傳統安全”的重要性開始下降,而相應的“傳統安全”的影響力重新上升,成為世界的主要矛盾。決定“傳統安全”的最關鍵因素就是國與國之間的力量博弈與較量,而不是“非國家主體”之間的力量較量。誠然,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傳統的、非傳統的威脅同時存在,并會持續相當長時間,但決定性威脅來自于傳統安全,這一點已經有所體現。如此,獨立主權國家,特別是強國——“國家主體”圍繞經濟、軍事、金融或者制造、服務業等等各種實力較量重新展開,而競爭的地緣空間集中于太平洋。即形成了大陸國家集中進入太平洋,在太平洋展開權力角逐。如果出現這樣一個局勢的話,簡單的“結盟說”就過于理想,也不一定符合現實。因為這個過程是復雜而且不斷變化的,是依據各種力量角逐、博弈的結果才能決定亞太地區安全結構。因此我們無法事先預想,我們應該與誰“結盟”,而必須是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尋找合作的機會。這是一個力量動態變化的均衡過程,即動態均衡過程,我們的政策和戰略也必須是動態變化的,且應是適應變化的,至少應該是OPEN的。 短期看,今年9月俄羅斯將主持遠東APEC,普京政權也擺出了東進太平洋的戰略姿態,但美國要重返亞太,二者形成天然對立。普京不參加奧巴馬主持的戴維營G8峰會,奧巴馬也不來APEC,兩巨頭互不捧場,預示著兩大能源、安全力量在亞太尚未找到合作的理由和方式,至少,競爭大于合作。而與此同時,在敘利亞、伊朗這個中亞油庫的延長線上,美俄較量更直接,圍繞東歐的導彈防御體系,美俄更是正面對立。 位居中亞南向出海口的印度,一方面關切中東、伊朗和中亞的石油,另一方面又欲“東向”日本和美國的技術與市場結合,同時不甘居中國之下,直取東盟,介入泛亞太合作區。 日本核電危機后,油氣多元化意識增強,對世界油路倍加關注,積極調整戰略,力爭俄羅斯、中亞的油氣資源,同時不放棄爭取美國的未來廉價天然氣權利。但單獨行動,風險巨大,欲通過合作,左右逢源,長期打算。一是立足海外權益,合作開發多國間陸路、海路雙重管道,主導地緣油氣網;二是展開包括澳大利亞、印度、東盟和中韓的廣泛自由貿易區,主導地區產業分工體系和市場;三是立足地區金融貨幣合作,單獨主導“非美元的地緣金融貨幣秩序”。如此,日本欲成為歐亞大陸和印度次大陸之“門戶”,而直接與美國聯系,主導世界體系,胃口很大。 顯然,擺在中國面前的選擇為:一是直取亞太,正面與美國展開競爭與合作關系,確保世界體系大空間。二是展開雙邊能源合作,不搞多邊合作。在貿易、投資和貨幣合作上,與一切可能的國家展開廣泛合作,不偏不倚,確保中國資金、中國市場和中國貨幣的“獨立位置”,在全球市場間競爭上,力求奠定“紐、倫、港”大格局基礎,不營造小區域,不放棄對現行貨幣體制和現行關鍵貨幣的利用。現行貨幣體制,可作為未來人民幣發展的有用資源,積極利用。三是取眾家之長,構建中國版的環保技術標準和環保市場準入標準。環境、綠色、循環是下個時代的基礎技術主題,將決定產業發展的基本方向。中國環境市場具備決定世界標準的可能條件。中國應用好市場,挖掘潛力,立足長遠,借用各家之長,構建中國標準和中國規則。這是未來世界體系中的權力博弈的條件。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