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8.7%,全年能源消費總量同比增長6.3%,單位GDP能耗下降2.2%,“十一五”前四年累計下降14.38%;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工業能源消耗占全國總能耗的71.2%,同比增長3.65%,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6.62%。
從數據上看,工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體,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的大戶,重工業增長11.5%,輕工業增長9.7%,重工業增長仍快于輕工業增長速度。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短時期內工業的主體地位將不會改變,但長期積累的諸如產業結構不合理、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產業集中度低等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到了必須解決的時候。
國際金融危機對經濟增長方式帶來巨大沖擊,對我國以出口為基礎的經濟增長模式也帶來影響。在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我國以保GDP增長為目標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產業結構不合理現象仍然存在。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是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轉方式、調結構”是今后工業發展的工作重點。
粗放的增長方式、依賴規模效益的企業發展模式,既影響工業自身競爭力的提升,也加劇了能源資源約束和環境保護的壓力。目前,我國粗鋼、造船、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的生產能力分別占全球的39%、36%、43%、50%和50%,“兩高”行業的發展遠高于GDP的增長速度,與外貿依賴型的經濟結構有直接關系。另據有關研究機構測算,我國在“十一五”期間的30%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是由直接或間接出口產生的。
加強工業節能減排,是踐行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舉措,是企業降本增效,提高市場競爭力的主要途徑。
當前,我國必須在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內需的總體需求下,促進增長由投資、出口拉動轉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轉變;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帶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素質、管理創新轉變。從我國經濟結構和工業發展現狀看,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時機都已成熟。
第一,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工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形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制造大國,工業發展從規模擴張必須轉到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上來。
第二,西方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也遇到過經濟發展方式從不可持續向可持續發展轉型的問題。英國的曼徹斯特、德國魯爾區、美國匹茲堡等傳統工業城市,都實現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重工業城市轉型不是簡單的改造,而是以可持續發展為標志的傳統產業的全面轉型升級。
第三,加大產業結構調整,要求控制增量、調整存量,已成為大勢所趨。工業發展要講內涵、講質量、講效益、增量要高起點,存量要上水平。要靠市場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把落后產能堅決淘汰掉。應引導推動企業轉變發展方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延伸產業鏈,創造更大效益。
第四,轉變發展方式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加強節能降耗、減排治污。一方面,我國工業長期存在的發展方式粗放、資源利用率低的問題依然突出,總體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另一方面,工業的持續發展,要求大力挖掘節能潛力,來支撐不斷增長的能源消費需求。
到2020年,我國將基本實現工業化。可以預見,我國工業仍將保持一個較快的速度增長,只有在科技進步和體制創新上取得突破,才能實現工業節能減排的跨越式發展。
為完成“十一五”節能目標,工業和信息化部提出今年工業節能減排工作的重點是:一是堅決完成淘汰落后產能各項任務。二是嚴格控制“兩高”和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三是大力開展能效對標達標。四是認真開展能耗限額執行情況專項督查。五是積極實施節能降耗技術改造。六是盡快建立工業節能減排監測預警體系。七是發動全民參與工業節能減排。上述措施表明了工信系統堅決與中央保持一致,從維護大局出發,打贏節能減排攻堅戰的堅定決心。
- 2010-06-13柘榮多管齊下推節能減排 企業排放達標率達80%以上
- 2010-06-10國管局:中央國家機關確保完成節能減排目標
- 2010-05-28中國下達節能減排硬指標 未完成者將被問責
- 2010-05-05國務院:各地可大幅提高差別電價加價標準
- 2010-04-19節能減排進入廈門尋常百姓家 家庭節能花樣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