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沒單位、組織可依托的困難群體與普通人力所能及的善舉對接,有效調動、匯集、發揮社會力量,大庇天下寒士,是亟待破解的問題
朋友小李,在一次旅游途中發現,貴州某地學校里的孩子們冬天沒鞋襪穿,就在網上呼吁捐助。沒想到僅三天時間,就有近千名網友寄出兩千余雙童鞋,關愛像潮水般涌來,后來她不得不緊急叫停。
她由此感慨,慈善不僅只有金錢一種表達方式,民間蘊藏著巨大的慈善力量,只是缺少對接的機制和平臺,否則不僅能物盡其用,也能讓整個社會充滿溫情與感動。
豈止小李,工作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們,正越來越多地發現,慈善不僅僅屬于明星、名人、有錢人,身邊許多人有慈善之心,更有獻愛心的能力。他們不愿意將或多余或閑置的物品拿去網上出售,更希望捐給貧困地區的人們,讓它發揮更大的作用。然而尋找需要之人,卻非易事。
首先捐助機構離得有點“遠”。假如你家里有孩子穿過的衣服、看過的幼兒書籍、玩過的玩具、用過的小床、小桌椅,甚至老人留下的一些衣物,身邊的朋友不需要,想捐給需要的人,卻很難捐得出去。我們居住的社區一般都沒有捐助站,只能聯系民政部門設在市級、區級的捐助站,但有的說只要全新的棉衣棉被,有的說只接受捐款,有的說人力有限,無法將舊衣物消毒,不能接收。
其次有組織的捐助活動單一。獻愛心的途徑和方式似乎只有單位組織的捐款一種,具體是捐給哪村哪鎮的誰,受捐人能得到多少,都不得而知。雖然年年捐,但年年都沒有反饋,使用情況怎樣,發揮了多大效力也不清楚。即便是單一形式的捐款,還得是政府機關或者企事業單位的人才有資格,像小李這樣的自由職業者,是沒法參加這樣的獻愛心活動的。
再有,勞動、智力等捐助形式還遠遠沒有開發。不少國家或地區的居民社區,設有義工招募服務站,任何人都可以報名義務照顧敬老院的老人、幼兒園的小朋友,或者給小學生講課等,既彌補社會服務的不足,又能匯集捐款之外的善舉,一舉兩得。但在我國,志愿者行動還不夠普及,除了大型活動如奧運會、世博會的主辦方有組織的招募外,近在身邊、需要時就能找得到的志愿者還很少。
春節臨近,各地的城市低收入者、貧困農民、殘障人士等從各級政府、工會組織得到節日補助、慰問品,在溫暖中籌劃著喜慶過年。但我們不能忽視的是,有單位、組織可依托的困難群體只是一部分,還有一些困難群體,在單位、組織的視線之外,在制度保障的范圍之外,甚至沒有人知曉他們的艱難。如何將他們的困難與普通人力所能及的慈善之舉對接,有效調動、匯集、發揮社會力量,大庇天下寒士,是亟待破解的問題。
扶危濟困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在經濟日益發達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愿意也能夠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這在“5·12” 汶川大地震中已經得到印證。如何將其延續到日常生活中去,將其常態化,而不僅局限于年節,目前還缺乏有效的機制,缺少有公益心、有責任感、讓人信得過的社會組織。
我們盼望有一天,身邊的每個社區都能有一個慈善捐助站,不僅能接納捐助物品,也能登記普通人愿意捐出的時間、學識,義務提供給困難人群,讓慈善走近每個人,溫暖更多的人。
- 2010-02-12《黨員干部學習推薦書目2010年第一期》簡介
- 2010-02-12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5種少數民族文字單行本出版發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