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城市人口已經超過總人口的一半,而中國的城鎮常住人口比重僅45%左右。一個公認的事實是,中國的城市化率遠遠落后于中國的工業化和經濟發展水平。中國的城市發展如何在經濟集聚過程中尋求區域間平衡,如何在城市化進程中實現城鄉協調發展?本書對此提出了見解與建議。
中國的城市能像東京一樣長大嗎?
經濟理論和實踐都證明,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是現代經濟的持續推動力,同時它也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中國,未來的空間集聚將主要發生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灣地區的大都市圈,這三大地區的人口應占到全國人口的50%~60%。如果說未來中國經濟的成長離不開一個世界級都市圈的話,那么,這個都市圈一定首先是長三角都市圈。如果說未來中國經濟的成長離不開一個世界級城市的話,那么,這個城市應該是上海。
對于城市的規模,一個思想上存在的誤區是,上海太大了。其實不對!與其他國際大都市相比,上海的人口規模是偏小的,人口密度是偏低的。在東京都目前的發展水平之下,它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5819.80人!其中區部(即23個核心城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3660人。相比之下,上海2006年的常住人口密度只有每平方公里2918.77人。如果把上海人口密度最高的10個區(除去面積較大的浦東新區)拿出來單獨計算,其面積相當于東京都的區部,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2604.7人,仍然低于東京都的核心區人口密度。我們作了測算,在未來20~30年時間里,上海人均GDP按年均8%~10%的增長速度將能達到目前東京的發展水平,其人口規模應該至少達到2500萬甚至3000萬,與目前的常住人口規模相比,上海還有大約600萬至1100萬的增長空間。而1992~2006年期間,戶籍人口平均每年僅增長5.62萬,即使計入非戶籍常住人口也僅每年增長22.31萬,這個速度還低于東京都在1945年之后30年快速發展時間的人口增長速度,但東京都的面積可是只有上海的三分之一啊!顯然,上海過去的常住人口增長速度與上海城市經濟規模的快速擴張是不匹配的。
人們在思想上存在的另一個誤區是,認為城市人口的進一步增長將帶來交通、環境、治安等一系列社會問題。這是不對的。仍然以上海為例,如果與東京、倫敦和巴黎這樣的大都市相比,上海的交通基礎設施和管理還有很多差距,而在交通(特別是軌道交通、有軌電車等)方面進行發展,本身就是經濟發展的一個方面,同時它也能緩解交通和環境壓力。等到城市中心的地鐵密度達到一公里之內一定有地鐵站的時候,進市中心的人們便可以不再用開車,無論是道路擁擠狀況還是汽車尾氣的排放都可以大大緩解。像東京那樣的城市,從數字上來看人口密度極高,但為什么卻不擁擠,而且環境也很好?因為人或者在地下,或者在樓里,當然就不擁擠了,環境也好了。在地鐵密度不高的情況下,地鐵的便利程度和運能都會受到影響。我曾經將2005年東京都的地鐵運能和2006年上海的地鐵運能做過比較,結果發現,東京都地鐵每公里客流是大約7500萬人/年,而上海的相應數據是390萬人/年。
不可小視的制造業
最近,中國把長三角的發展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的建設提高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而接下來的事就是要把現在的狀態和“兩個中心”的目標之間的差距找到。在思想意識上,上海要建設成“兩個中心”,必須以長三角制造業的發展為前提。世界上的國際金融中心可以說沒有一個是脫離制造業的發展而存在的。紐約和倫敦都曾經是非常發達的制造業中心,后來隨著城市功能的轉變,這兩個城市逐漸成為全球的金融中心,在全球范圍內起著配置金融資源的作用,但即使如此,這兩個城市及其周邊地區的制造業仍然不可小視。特別是那些與設計、創意結合的制造業,仍然需要靠近大都市。在倫敦,政府甚至專門制定《倫敦制造業發展戰略和行動綱要》來推動制造業的發展和不斷提升競爭力。以此為參照,上海未來要建設成金融中心,首先要服務的就是全國——特別是長三角——制造業的發展所派生出來的金融需求。
航運中心的建設就更不用說了,只有當長三角的貿易(特別是國際貿易)有了大發展,上海的碼頭才能夠活躍起來。最近的數據顯示,2008年,上海港貨物吞吐量完成5.82億噸,同比增長3.6%,繼續保持世界第一。其中,集裝箱吞吐量完成2800.6萬標準箱,同比增長7.1%,列世界第二。上海的外貿貨物中,99%經由上海港進出,長三角地區和長江流域經濟腹地通過上海港進出口的貨物量,約占上海港貨物吞吐量的三分之二。上海每年完成的外貿吞吐量占全國沿海主要港口的20%左右。與此同時,相比其他國際航運中心,上海港的國際中轉能力并不突出。據統計,2008年,上海港的集裝箱國際中轉量僅為5%,而新加坡則高達85%、香港達60%、韓國釜山達45%。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上海的未來在于逐步提高集裝箱國際中轉的比重。如果要在國際中轉業務中有優勢,還是上海自身要提升競爭力,而競爭力的來源則必須從做大規模中去尋求,在這一點上,依托于長三角的制造業則又是所謂的“必由之路”。
- 2010-02-0914大未來派綠色建筑:迪拜金字塔可持續城市
- 2010-02-08大田“城市經濟”氛圍漸濃 重點發展第三產業
- 2010-02-08中央戰略布局調整 重慶入選五大中心城市(圖)
- 2010-02-05中國城市地產競爭力排行出爐 香港名列榜首
- 2010-01-30廈門今年將躋身全國十大會展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