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特色低碳產業體系研究。西部單位GDP能耗高,“三廢”和碳排放強度大。2008年,西部萬元GDP能耗高達2.02噸標準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83.6%。近年來,西部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依靠資源型產業尤其是能源重化工業的拉動。最近,我國政府已明確表示,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這對西部將是嚴峻考驗。因此,在西部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的過程中,如何推進節能減排,建立能夠充分發揮西部優勢、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特色低碳產業體系,將是今后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
西部“三化”互動融合研究。近年來,隨著西部特色優勢產業的快速發展,西部與東部之間的工業化差距在逐步縮小,但城鎮化和信息化差距卻呈現擴大趨勢。2007年,西部城鎮化率為37.0%,比東部低18.0個百分點,而2000年時西部城鎮化率僅比東部低7.2個百分點。因此,西部在加快推進工業化的同時,如何加快城鎮化和信息化步伐,實現工業化、城鎮化與信息化“三化”互動融合,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理論和實際問題。
西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西部地方財力薄弱,地方政府尤其是縣鄉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明顯不足,離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的目標仍有很大差距。在新時期,如何增強西部地方政府公共服務能力,提高西部公共服務水平,盡快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需要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
差別化國家援助政策體系研究。為提高政策的實施效果,今后在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過程中應改變過去的普惠制做法,按照“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原則,對西部中心城市、資源富集區、老工業基地、貧困地區、邊境地區等不同類型區域實行有針對性的差別化國家援助政策。為此,需要深入研究這些類型區的劃分、國家援助的標準、對不同類型區應實行哪些差別化政策等問題。當前,應盡快研究制定沿邊地區開發開放政策,并將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延伸到西部相應地區。
西部資源與生態補償機制研究。西部是我國能源礦產資源的富集地,也是我國大江大河的源頭和生態環境脆弱區。因此,研究完善西部資源與生態補償機制,對于增強西部自我發展能力、促進西部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需要研究理順資源價格和資源稅體系問題,建立完善政府、企業、社會三位一體的資源補償機制,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需要研究生態補償的方式、標準、資金來源、效率、組織協調和法律制度,為盡快形成西部生態建設的長效機制奠定基礎。尤其是對于限制和禁止開發區域,需要盡快研究建立完善的區域生態補償機制,以實現“不開發的發展和富裕”。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西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 2009-12-02推動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引擎
- 2009-11-21西部大開發10年中國民族地區生產總值增長近兩倍
- 2009-11-09西部大開發與發展西部文化
- 2009-10-17溫家寶:正研究新的推進西部大開發政策
- 2009-10-16中國再次吹響西部大開發號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