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也要建立“生態系統”
“大國崛起”的任務在過去30年已完成。未來,中國必須成為一個對世界擁有更大影響力的強國,而且經過北京奧運會和金融危機后的經濟重振,世界對中國也有了完全不同的期待——包括對知識產權的尊重、對環境的保護、對全球其他國家所體現出的責任感,等等。中國企業也開始擔負更大的創新責任、環境責任和社會責任,這就要求我們的企業不懈強化自身的硬實力與軟實力。企業的硬實力包括資金、人才、技術和市場。軟實力則由四個方面組成:一是創新能力,二是管理機制和企業文化,三是品牌和聲譽——這三個指標都很容易理解;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權重值,也就是企業對產業和經濟的輻射與放大效應——對于企業來說,固然要開發產品、不斷創新,更重要的是,能否建立起一個生態系統,能否讓其他企業從自己的經營活動中獲益,提升自身在產業中被依賴的程度,這種能力也是衡量企業軟實力的一個很重要的參數。
今后的國際化市場競爭需要更多的全球化視野和訓練有素的企業家心態。現在的問題是,大企業沒有壓力和動力看長遠,小企業沒有實力看長遠。很多企業的成功僅僅來源于企業家的直覺和對市場機會的賭注,而且存在著急功近利的問題,只看短時間內的盈利——當然也有一些擁有遠見和行動力的企業,但畢竟數量太少。
在我看來,中國經濟未來的進一步發展,不僅要保持大國企的優勢競爭力,更應該鼓勵企業在市場的環境中去發展,去競爭。這樣才能帶給中國經濟更多活力。中國過去30年的成就是在不斷“市場化”的過程里獲得,未來的發展也要依賴于更加完善的市場化環境。
最近這些年,我和不少中國企業的領導者交流、合作過。在我看來,中國企業的市場洞察力和反應能力很敏銳,但我們的薄弱環節是技術、是原創能力、是長遠的眼光和心態——這已成為大多數企業能力結構上的短板。
中國的影響力將源自創造力,所以我們應當繼續保持改革開放之初的謙虛和好學態度,而不能因為中國日益強大、“世界500強”排行榜里中國企業越來越多就心滿意足——歸根結底,我們有理由為過去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但絕不能自負、自傲。(作者為微軟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
(本刊記者孫冰采訪整理)
|